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0年10月20日 >> 第一版 >> 正文

教泽绵长:谱写披荆斩棘的奋进之歌(一)

发布日期:2023-07-20

山东化工学院创建之初,图书资料不过万册,有教职工221人,在校生1141人。直到1962年,学校有了第一位副教授——王桂蕃。恢复职称评定工作后,1978年5月评出3名副教授:梅昌明、何立中、邓本诚。

建院初期,经历了几次政治运动和变故,给学校的正常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学校有一批忠于职守的老师们,秉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教师的职业操守,长期以来恪守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从严执教、关爱学生,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谱写了一曲科大人艰苦创业的奋进之歌。

甘于奉献投身教育事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批知识青年热情投身于学校的建设之中,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事业发挥了奠基性作用,在学校的发展史上传为佳话。他们以王桂蕃、陈作凯、何立中、郝树楠、江从彬、梅昌明、白玉秀、任中慈、张美娟、张士齐、高永劭为代表。

陈作凯,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师从数学家苏步青。五十年代,为响应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号召,陈作凯举家北迁,从广西来到了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投身于学校的建设之中。

大学期间受苏步青老师的影响,陈作凯给学生讲课,坚持徒手画圆、直线、曲线和各种几何图形,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他画得十分规整、准确。从当年留下的照片资料中,我们依然能清晰地看到他的板书,难以想象那些规整的图形是没有借助任何教学工具徒手画出来的。

陈作凯是学校数学教研室第一任主任,也是化机系(机电学院的前身)主持工作的主任。他常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按说,为自己争取长一级工资并非难事,但他十多年里都没为自己争取过一次。然而,他爱护学生如同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会倾囊相助。

当时有个学生平时学习很努力,但是家庭遇到了困难,父亲病重,有辍学的想法。陈作凯得知情况后,领着他来到家里,从抽屉中拿了些饭票、菜票和三四十块钱给他,那几乎是陈老师家里所有的积蓄。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能否吃饱饭都是问题。

学校迁到青岛之后,陈作凯老师分得西楼(现11号楼)一处套三的房子。当时套三的房子非常少,全校仅有四套。但这套房在一楼的过道,总是有人经过。为了能清静地备课,他提出把套三房换成套二房,一家八口搬到了东楼(现7号楼)三楼的套二房去住了。

无论工作有多忙,无论是讲了多少遍的课,上课的前一天,陈老师一定会认真备课。据他的儿子陈永弢回忆,家里有一盏台灯,那是小时候的记忆,深夜迷迷糊糊睁开眼睛,总能看到这盏灯亮着,灯下有认真备课的父亲。还有一件事,让陈作凯老师的子女们印象很深刻,当年学校新买了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在当时这是很贵重的教学设备。为了防盗,陈作凯从学校借了两个大橱子,暂时放到家里锁起来保存,因为当时家里24小时都有人在。等学校保管条件完善之后,他才把这些贵重的教学设备放到了学校。

陈作凯老师讲课时很有激情,声音洪亮,当年大教室上课没有扩音设备,即便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都能听得十分清楚。我校60周年校庆时,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我校首届毕业生王忠禹回到母校,还提及当年陈作凯老师给他们上课的情景。

同心协力创实习场地

1956年,学校搬迁到青岛之后,老师们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建设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实验室、实习场地、食堂等,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就是“科大精神”和“橡胶品格”的精髓所在。

我校历来重视学生的实习,这就要求给学生创造一个能亲自动手的实习场地。建院之初,机械厂前身是一个仅有11台车床,1台万能铣床,1台牛头刨床,1台立式钻床,24个钳工台,一些简单的电焊、气焊设备的小金工实习厂。就是这个小实习厂,每次要承担每班40人实习两周的任务。而初建时人手奇缺,连一个指导师傅也没有。

学校克服种种困难,精心组织学生到机械厂实习。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经过学校多方联系,才从二厂机修车间借来三名师傅,从兄弟院校借调两名师傅,共同配合,完成了实习任务。使每个学生在两周的时间内,以车工和钳工为主体,在车床上了解其结构性能,此外还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基本操作。钳工完成金属堑、锯割、锉、钻孔等操作。并做出扳手、内外卡钳、划针盘等简单产品。对铣床、刨床的结构性能及电、气焊也进行了一般的认识和演示。为完成这些任务,原材料准备、理论讲解、安全教育、刀具和工具配备等工作是十分繁琐的。老师们加班加点,同心协力,一起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这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今天看来正是对“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大精神”的最好诠释。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