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0年09月29日 >> 第一版 >> 正文

科研工作的起步

发布日期:2023-07-13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掌握理论知识,又了解生产和社会实际,且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生产技能的人,1958年,学校提出要将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密切结合起来。由此,学校的科研工作开始起步,“向科学进军!”成为师生们新的奋斗目标。

1958年底,山东化工学院成立了科学研究所,所内共有4个研究室,分设在化工系、化工机械系、橡胶系和中专部。科学研究所除了组织专人对重大研究项目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外,还担负起指导师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责任。

当时我们虽是新成立的高等学校,底子比较薄弱,但是,对于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是十分重视的。学校提倡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师生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科研工作在摸索中前进。例如梅昌明老师着手搞半导体、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学生们尝试了二氧化硅提纯、研发防射线材料等工作。教师们开展科学研究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把实验发现写入讲义;学生们以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写出了几十篇科学论文。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都有明显的提高。

尽管当时开展科研的客观条件差,资料、设备和专家三缺乏,但师生们坚持苦干苦钻,研究试验出硅、锗、硒、晶体二极管、四无轮胎、环氧树脂、各种离子交换剂等项目。电工专业教师还在金工厂师傅的协助下,发明了电动打纱机。这项发明不仅在我校投入生产,还推广应用到了青岛市国棉五厂。

1959年4月3日,学校召开了山东化工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全体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化工学院科协委员会。那时,学校已完成和部分完成了110项研究课题,其中有24项是当时的尖端课题。红外线硫化是当时橡胶技术的尖端之一,全国只有两个单位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各地纷纷来信索取我校在这方面的初步研究成果的资料。

学校的科研工作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培养了一批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困难和动荡时期,学校处在分分合合的非常状态中,但勇承重载的山化人仍然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拼搏,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配合橡胶企业的生产需要,当时学校组织科研团队,从事了一系列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项目研究。三元含氟磷腈橡胶、褐藻胶代替淀粉用以织物浆纱、吸塑包装加工工艺、光电花生仁色选机等成果获得了奖励;冷加料挤出机、小合成氨生产自动控制、综合利用提取V205等成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和效益。

1971年9月,为了满足当时全国备战和厂矿企业劳动保护的急需,学校接受紧急任务,试制防毒面具。防毒面具由50多个特殊材料部件组成,需要用到近百套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的模具,经过20多道工序才能加工完成。一切从零做起,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学校自行设计了活性炭催化剂的全套生产设备,试制出了性能良好的滤毒药及橡胶配合剂,制造出了全部橡胶、塑料罩体和金属配件。到1973年1月,59型民用面具、69型军用面具试制成功,主要指标超过检验标准,并逐步实现批量投产。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实在是值得骄傲的成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山东化工学院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1978年,有11项科研项目获青岛市科学大会成果奖,其中2项获山东省科学大会成果奖。1980年,我院“JLW-Ⅱ型激光全息轮胎无损检验机”被省科委授予“山东省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84年,“祁连温石棉六、七级短棉性能和湿法工业利用”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986年,我院研制的“固相法氯化聚乙烯的制备”及“防老剂RD支配工艺”两项成果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发明展览并获发明专利,其中第一项获发明展览银牌奖。

如今郑州路53号的校园,承载了太多青科大人艰苦创业的记忆,浸润了太多青科大人自强不息的汗水。抚今追昔,学校的各项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青科大人那代代传承的奋斗精神仍在为明天的辉煌积蓄力量,激励着我们继续扬帆远航。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