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
党委副书记、校长 陈克正
(2020年9月2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今天的青岛科技大学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高朋满座。大家的到来,使青岛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格外充满力量、庄重辉煌、绽放光芒。
在此,我谨代表全校4万余名师生员工,向百忙之中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最热烈的欢迎!向奋斗在五湖四海、天涯海角的所有科大校友和在读的所有科大学子,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向奠定科大事业发展基础的历届老领导、老同志,以及在立德树人岗位上做出骄人业绩的各位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今天的纪念,是为了更好坚守初心和使命、开启奋斗新征程。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汇报学校的发展历程、建设成果、办学经验和未来愿景。
一、发展历程披荆斩棘
青岛科技大学有着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过去70年的历史,是一部与新中国共成长、与新世纪同步伐、与新时代齐奋斗的历史。学校为原国家化学工业部直属高校,其前身是1950年9月创建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8月迁至青岛,改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58年9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1984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划转山东省领导,2001年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2002年8月崂山校区投入使用,2009年高密校区投入使用,2016年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2019年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投入使用,形成“三地五校区”办学格局,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70年来,学校从新中国百废待兴、蓄势待发的瞭望中走来,在东北那块风雨初霁、广袤肥沃的黑土上立起,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顺应人民的期待,厚植橡胶强国的家国情怀,由东北老工业基地跨过雄浑瑰丽的山海关移居这风景秀丽的胶州湾畔,赓续起波澜壮阔的教育事业新征程。这一次次变迁、一次次蝶变、一次次跨越,是一代一代科大人自强务实、抢抓机遇、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的生动写照。这70年,青科大向党、国家和人民,提交了一份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合格答卷!
二、建设成果鼓舞人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70年砥砺前行,学校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谱写了多彩的“青科大篇章”。
2010年建校60年以来的这10年,是70年征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学校发展史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10年里,十八大、十九大成功召开,党和国家全面跨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也迈进新时代。学校主动面向新时代的形势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60年办学积淀,主动顺应“双一流”国家战略,主动抢抓用足战略机遇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经济主战场,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拉长办学优势、淬炼办学特色、履行办学使命,把学校教育事业成功推向新时代、扎实奋进新时代、全面建功新时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塑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使命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作为核心使命,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现拥有76个本科专业,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一流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等17个国家级教学平台,13个专业通过国际标准专业认证,入选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数量位居全国第22位、驻鲁高校第一位。10年里,学校固定资产由15.35亿增加到36.46亿,办学物理空间由50万平方米增加达92万平方米,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服务保障支撑。目前,在校研究生4900余人、本专科生34000人。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深造率多年来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获评全国就业工作和创新创业工作双“50强”高校,先后为社会各界输送了近30万优秀校友,涌现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参与神舟一号至十一号飞船发射组织与指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员王福通,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鲁南制药集团董事长赵志全,优秀青年企业家、麒祥集团董事长姚翔,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尚舜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承秋,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仲雪,“中国美术奖”金奖获得者李玉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等一批杰出校友,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校友为学校赢得了声誉。
借此机会,我要对海内外广大校友说,你们以深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你们的样子就是科大的样子,你们的努力就是科大的努力、你们的荣耀就是科大的荣耀,昨天你们以科大为荣、今天科大以你们为傲!
(二)开拓了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的又好又快发展新境界。“双一流”国家战略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学科建设提到了引领高等教育注重内涵和质量、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学校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获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B+,为省属工科高校唯一。最新自然指数位居全国第61位。拥有9个国家层面创新平台、3个国家级孵化器,先后获得15项国家科技大奖。教师是学科的支撑、办学的脊梁,学校致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现有院士2人、兼职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万人计划领军、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与优青、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优秀教师等国家层面各类专家30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2人以及省级教学名师等省级层面各类专家114人。学校在教学科研互动中打造出一批师德育人、师魂兴校的名师大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雷清泉,国家杰青获得者李志波、王丹、闫寿科,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汪传生,国家教学名师王永岩,“ECSS工程化学模拟系统”发明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韩方煜,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项目获得者孙静、贺爱华,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荣获者朱兆友等等,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教书育人典范。
(三)谱写了以政产学研融合为支撑的服务国家新篇章。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价值所系。学校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社会广为赞誉的“青科大模式”“青科大现象”,2011年以来科研经费连续9年过亿元、累计近20亿元,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家,为山东创造了近1100亿产值。在2020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中,学校专利转化位列全国第57位、驻鲁高校第3位、省属高校第1位。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学校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两个“111”基地的高校,唯一拥有自己命名卫星的高校,作为全国唯一非985、211,也是山东省唯一参与火星探测任务的高校,成立了全国首个本科高校工业互联网学院,作为山东省唯一高校、全国仅有三所地方高校与北京大学等24所高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四)开创了以中德合作办学为代表的国际合作新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学校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同2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得1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德科技学院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首个在境外设立的办学机构,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成为山东自贸试验区批复后首家双元制教育项目,中德两国政府合作的中国首个中德合作大学—青岛中德工业大学的筹建,获得国家和省市支持并加速推进,原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同志亲临德国出席青科大中德校区(德方)揭牌仪式。由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等领导同志牵头成立理事会,依托学校筹建全国首个“中德青年科学院”。学校领导多次应邀出席在德国举办的中德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受到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老师们、同志们、朋友们:
共同的挥豪才能描绘多彩的画卷,和谐的音符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70年来,学校取得的辉煌成绩,凝聚着一切心系科大、情归科大、筑梦科大的方方面面的智慧、力量和心血。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兄弟院校及各界朋友、广大校友、国际友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投身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教职工、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办学经验弥足珍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为谁办大学、如何办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回答的两大根本性问题。学校作为省属重点大学,在扎实探索“培养人”和“办大学”的过程中,沉淀下了具有中国大学特色、地方高校特性和青岛科大特质的办学经验和体会。主要是:
(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70年高歌猛进,学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落实“四个服务”中主动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确立学校奋斗目标,深入推进党建与中心工作协同融合,构建“六个到位”抓党建、“六个素养”强队伍、“六个融合”促发展的“三个六”特色党建体系,把握抓党建与抓发展的“十大关系”,引领全校院级党组织书记落实“政委”“指导员”职责,形成了一套体现学校发展实际的党建体制机制。学校荣获山东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等权威媒体近300余次报道学校典型经验。省委书记刘家义对我校橡胶高分子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以及助力我省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橡胶强省”建设作出批示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必须培育和弘扬科大家风。70年风雨兼程,学校不论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困难,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定力、那么一股闯劲、那么一股精神,始终坚守为国育才之初心、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之使命,才有了今天这样一所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地方大学。这其中所孕育的“明德、笃学、弘毅、拓新”的校训和“自强、务实、竞合、创新”校风,已成为科大人甘于奋斗的逻辑起点;这其中所蕴含的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大精神”,已成为科大人扎实奋斗的逻辑遵循;这其中所激荡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已成为科大人务实奋斗的逻辑支撑;这其中所昭示的有精神、有文化、有责任、有活力、有特色的“五有理念”,已成为科大人不懈奋斗的逻辑旨归。这是青科大鲜活的基因和独特的风骨,形成了独具科大特色的精神文化,支撑起了弥足珍贵的科大家风,这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生动诠释,也是学校的魅力所在,更是全体科大人过去、现在和将来,接续奋斗、行稳致远的宝贵财富和信心支撑,必须要长期坚持、发扬光大。
(三)必须融合和拓深生态理念。70年弦歌不辍,学校始终把理念创新、把握规律摆在引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谋划部署,在“变与不变费思量、为与不为显决心”的逻辑辩证中构筑生态大学梦,主动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九个坚持”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落实在具体办学实践中,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激发办学活力。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解放思想、把握规律、刀刃向内、激发动力”16字内涵要求,成为指导学校发展的方法论,也坚定了进一步扩大开放办学、改革创新办学的信心和决心,在引导教师服务地方和科研成果转化中沉淀下的“不找校长找市场”“放水养鱼”生态理念,已成为学校广大教师投身科研报国、科研强校的价值使命。学校坚持“生态大学”的本质在于“开放包容”,坚持推动教师开放思想,将科研成果与市场紧密结合;坚持推动学校开放环境,让教师、学生自由探索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的模式;坚持推动办学体制开放,鼓励教师、学生开办“学科性公司”实施学科创业,在构筑生态大学实践中实现了“三个有利于”的教育价值。建设生态大学的目标追求已成为回答新时代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可鉴范式。
(四)必须重视和深化特色发展。70年栉风沐雨,学校一直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始终奔跑在培育、凝练、壮大特色的办学道路上。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所在、命脉所系,更是地方高校实现弯道超车、突破跨越的首选路径,这一理念深深根植于青科大办学始终。从新中国第一所橡胶工业学校、国内最早设置橡胶专业,到建设国内唯一的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橡胶谷,橡胶品牌及特色贯穿学校发展始终,逐步形成了化学、材料、工程等学科特色,铸就了“橡胶品格育英才”的人才培养特色,打造了中德合作办学新特色,凝练了服务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产学研结合并根据时代发展拓展为以“协同创新、学科创业、生态创赢”为核心要义的政产学研融合特色,在70年尤其是近10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流学科建设、政产学研融合、中德合作办学“三大办学特色”,得到了上级部门、合作企业、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已成为学校的亮丽名片,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扩大学校综合影响力。
四、发展愿景引领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中国正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注定是一个要写进中华民族史册的年份。我们国家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教育现代化2035》描绘了高等教育现代化新征程,“高质量、高水平、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成为高等教育新坐标。
我们要立足学校自身实际,在国家“双一流”战略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努力建设一所“有精神传承、有文化品格、有责任担当、有活力迸发、有特色彰显”的“五有”高水平大学。这是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怎样办大学、办什么样大学、为谁办大学”的具体回答,更是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足70年奋斗基点,学校将以高质量发展方式强化高水平学科建设。学科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学校将把学科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龙头,充分发挥橡胶、化学、化工、机械等特色优势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整合资源打造一流学科高峰,按照学科、科研、人才协同发展思路,以优势学科为主干,以特色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为支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构建起新的学科生态。
——立足70年奋斗基点,学校将以高质量发展方式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创建一流大学,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使命和不懈追求。学校将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一体化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足70年奋斗基点,学校将以高质量发展方式强化高精尖科学研究。科研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学校将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急需、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国家重大科研平台的能力,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国字头”科技成果。
——立足70年奋斗基点,学校将以高质量发展方式强化高效能社会服务。服务社会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使命。学校将不断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构筑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贡献度评价为杠杆、以资源配置为保障、以绩效考核为指向,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内部治理体系,为学校提高服务社会供给能力提供保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打造新的“青科大现象”。
老师们、同志们、朋友们:
70年正青春,扬帆正当时。面向伟大的新时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抢抓时代机遇、深化改革发展、奋力干事创业,努力开创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不断谱写“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贡献“青科大方案”和“青科大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责任。我们坚信,青岛科技大学现象一定能够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青岛科技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青岛科技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科大梦”一定能够实现!
最后,热忱欢迎各位领导常来科大转转、热情欢迎广大校友常回家看看!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