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副书记 沈文青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对于我们进一步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转化为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青科大力量。
一、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长期探索和不懈实践中,成功开拓出的基于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传承中华文明,同时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共性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方面的鲜明特征,即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能够解决中国自身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拓展,雄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真理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既是历史的、人民的选择,也是时代进步和理论实践的发展要求,更是对人类新文明形态的创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本质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高度关联性,并为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实施路径。
二、准确把握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现代化的职责使命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统筹与部署,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强大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影响巧实力、技术锐实力、科学元实力的关键推动力、主要贡献者和重要策源地。因此,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战略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发展,以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在新进程上,我们要准确把握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职责使命。从目标上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在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阔使命任务背景下,所应当达到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从过程上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种“进行时”的运动状态,是围绕“四个服务”以及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使高等教育理念、体系、制度、方法、质量、体量、治理、贡献、保障、影响力等要素,实现战略性、保障性和支撑性助推整个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从结果上看,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才能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
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青科大力量
立足新时代,我们要锚定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深化人才强校、构筑学科高峰、提升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忠诚履行“强国战略,青科何为”的职责使命。
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筑牢高等教育坚强阵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四个服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党建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高校贯彻落实、开花结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高校始终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强阵地。
二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输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站在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政治高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更加符合思政工作规律、顺应人才培养规律、体现大学文化特色的思政工作新体系新模式,巩固拓展“三全育人”改革成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将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融会贯通,润物无声地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是聚焦社会发展需求,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强化优势特色学科、科学研究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整合资源协同开展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以及企业孵化,提升有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化工、材料、机械等学科优势和特色,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实践,构建“青科系”特色产学研合作平台集群,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主动对接行业部门、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实施百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推动有组织的原始创新。
四是强化人才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加快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坚持党管人才,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棋盘中全方位谋划推进人才的“育引用留”工作。建立和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形成领军人才、中坚力量、青年人才、后备力量四大梯队有序衔接的发展态势。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常态化引才评估机制。聚焦学科建设快速响应、精准引才,实现优势特色学科高端人才全覆盖。完善人才和团队考核评价办法,做到人尽其才、人岗相适。建立党委领导、部门联动、学院为主、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机制,在全校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环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引,忠诚履行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现代化的职责使命,奋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