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06月20日 >> 第三版 >> 正文

【奋斗青春】宋雨晴:道阻且长 行而不辍

发布日期:2023-06-25

学通社记者 相英杰 高敬萍

宋雨晴,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生,现任应化实验191团支部书记。她在学习、志愿活动等多方面表现优异,成绩突出,获评青岛科技大学第十六届“十大优秀学生”。现在已成功保研到华东师范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读研。

在学习方面,她踏实笃行,成绩优异,连续五个学期综合成绩保持专业第一,平均学分绩点4.12;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京和励志奖助学金、一等综合奖学金、一等英才学业奖学金等奖学金14余次。在科研竞赛方面,她积极参与数学、英语、化学等多学科竞赛,获华教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大赛案例分析一等奖、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物理竞赛三等奖,获“山东省优秀学生”“校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现参与发表SCI论文1篇,受理实用新型专利1项(第一发明人),主持省级大创项目1项。在团支部建设志愿服务方面,她躬身力行,团支部中开展各类活动30余次,热衷于志愿服务工作,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超100小时,获优秀志愿者、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称号。

生非美玉,悉心雕琢努力变得优秀

在采访宋雨晴时,我们提出“如何看待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成绩”,她是这样回答的:“我从未觉得自己有学习天赋,所有成绩得来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付出,我深知自己并非生来是一块美玉,但放弃雕刻并不是成长最好的选择,我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逆风翻盘的故事,这个过程中困难与收获并存,而过程更是让人热泪盈眶。”

在旁观者眼中,宋雨晴的优秀多半源于上天的眷顾,可雕刻成美玉的过程也只有宋雨晴自己知道。同一个知识点,别人大概只会复习一遍,而她则会复习三遍甚至更多。她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远远不止于我们所看到的,在有些同学将复习任务堆积在最后一周时,她早已按照自己的学习规划,提前完成全部学科的复习任务。正如她自己笑称的:“优秀哪有什么捷径啊,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只靠书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刚上大二的她也深知如果想成为出类拔萃的一名大学生,少不了方方面面知识的研究与积累,作为一名理科生,这一点尤为重要。所以她就在优秀学姐学长的帮助下,积极投入科研,从只会听从学姐指挥慢慢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实验室成员。而她也在SCI等学术期刊留有一席之地,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不务空名,携手共进创建和谐班级

作为一名优秀的团支书,个人的优秀是远远不够的,实现班级的发展,以身作则对于一名团支书来说才是更加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实现全班同学科研参与率100%的目标对于宋雨晴来说是一个较为困难的任务,但身上肩负的责任也让宋雨晴更加充满动力。“很感谢遇到了容易相处的同学,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所以当收到各项科创赛事的通知时大家都会积极参与。”这是宋雨晴在谈到同学们时说到的话。

宋雨晴不仅能够及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还帮助班级内的其他同学克服困难。在她眼中,团结一致不仅是学习成绩的保障,更是一份坚守,在其他班委的共同带领下,整个班级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而宋雨晴同样体会到要处理好班级内20多人的关系,只靠自己是远远不够的,也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她把促进班级共同发展作为自己的理念,不务空名,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知行合一,倾心志愿尽显青春本色

作为一名化学学子,宋雨晴深知“实践出真知”,大学期间学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宋雨晴在大二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各种科研项目,通过钻研优秀文献,多方面深入了解专业问题,也取得了不少可人成绩。

“有时间就去做志愿者,有问题就去找志愿者。”一句简单朴素的话语却一直鼓舞着宋雨晴始终如一地对待志愿服务,面对志愿服务中多发多变的问题能够及时细心解决。三年来,她累计志愿服务高达300个小时,用积极奔走而挥洒的汗水浇铸名为青春的舞台。当我们询问她这300小时中有没有一些不被理解的瞬间想要放弃志愿服务的念头时,她笑着说:“当然有。”但又补充道:“我们都是普通人,面对困难,面对误解肯定会有心理上的抵触,但当再次出现志愿者名额的时候,总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报名,可能这就是青年人的一股热血吧。”在谈起自己最有感触的志愿服务过程时,宋雨晴首先想到的是去年春天参与疫情防控的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当时倒春寒的天气为志愿服务带来了一些困难,但他们并没有退缩,依旧坚守岗位。对于信息采集操作不熟练的情况,宋雨晴就在培训结束后反复操作系统,只为了能够在全员核酸检测时做到高效、迅速。除此之外,三下乡、社区实践等志愿活动,也使宋雨晴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感觉到社会中存在的美。

宋雨晴在采访结束时引用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学家张载的名言勉励即将入学的大一新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青年如日出扶桑,青年如百卉萌春,身为一名有志的大学生,做好本职工作,恪尽职守便是与时代同频最好的回答。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