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 崔慧珍
毛细春雨过后,专属于夏日的潮热袭来,冷涩的秋风拂过去,冻骨的冬天就到了,四季之间,轮回反复。人类借笔书画世间一切,一笔又一画,美丽的、美好的词句组成故事,构成“书”,且在此篇文章前驻目,听我向你道来,我与读书的故事。
什么时候接触的书呢?无意识的,所有人都在幼年时或多或少地接触过早教读物,但真正让我认识到读书益处的人,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从前写作文只在乎技巧,并不在乎书中更深层面所传达的情感,直至一次读书分享,听完我虚浮在作品写作技巧表面的鉴赏,素来被我们调侃“钻牛角尖”“严肃无聊”的语文老师指出了我的问题所在,犀利的话语直达我的内心:“读书而不解其意,那么你就没有资格说你读过这本书。”而后我从刚开始的不满转为理解,再便是尝试去真正地“读书”。
由这位犀利的初中语文老师推荐,让我真正开始并深刻理解书中的情感甚至爱上读书感觉的是杨绛老师的《我们仨》。
我非常喜欢杨绛先生笔下的三人家庭氛围,温馨柔软,像是一段长长又亲肤的丝绸。点点滴滴、琐琐碎碎,从二人作为彼此精神伴侣命中注定的相遇,到一起求学,彼此之间理解又包容,再到三人相互爱着,在小家中尽情展露出爱护与幸福。我人生的18年里,妹妹出生之前,爸爸外出务工,三人团聚的日子并不多,相聚时总是呈现出三人互相逗着玩的景象,我喜爱并一直念着这样的景象,杨绛先生细腻的文笔所营造出的氛围令我感同身受。
文字平淡而有力量,就这样从章节走向末尾,突然变得不真不实起来。古驿道、客栈、小船、梦境,直指爱女在三人旅途中的缺席以及钱钟书先生的病逝。印象深刻的是临近小说末尾时,杨绛先生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地走,沿着河岸一天一天地找寻小船,下榻新的客栈一程一程地相送。一个人的身影看起来有些落寞与脆弱,但每一个字、每一个脚印,都带着“我们仨”的坚定。烟雾缭绕之中,三人对于文学的追求以及三人间的温馨与陪伴是真实的,失去了这样的幸福,虽文字没有撕心裂肺,却让我怅然若失,难以想象的落寞将我缠绕,也有了几分浑噩。
《我们仨》的结尾,杨绛先生走在驿道上:“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父女二人皆病逝,受着漫长的病痛折磨,留给了杨绛先生长长的一段回忆,那样痛苦、不舍,又那样无可奈何,让我也产生了一种对失去的恐惧。
“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家”是归属,更是三人间的陪伴,失去了,居住的场所也不过是个客栈而已。读到这里,我内心突然得到了开解。这本书,不论读多少次,都着迷先生流水般的文字,又会被忽然刺痛。一遍一遍地读,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四人小家,期待着我们相伴的未来,却不再那么害怕离别。
读书,却不只是为了读书,为书中流露出的感情所动容、学习书中带来的经验教训,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毛毛细细的春雨中寻找欣赏着无限春意,感慨人生匆匆的朱自清先生;如烈焰般灼人的太阳下山后在凉爽的夏日想起尚有灵气的闰土;瑟瑟秋风吹过,忆起享受着故都氛围又眺望着远方的郁达夫先生;皑皑白雪覆盖的天地中又可怜起空无了所有的贾宝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并不仅仅是一句名言警句,往后余生,我与书的故事将持续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