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04月25日 >> 第四版 >> 正文

品真理之甘 溯信仰之源

发布日期:2023-04-26

浙江义乌,一个以小商品闻名的浙中小城,却在中共党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近代义乌以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进行“鸡毛换糖”的韧劲,闯出了一条从贫穷到富裕的道路;百年前,也是凭着同样的韧劲,陈望道在泥泞的青石板上坚毅前行,走出一条信仰之道。十年来,追随民盟先贤之路,三次拜访陈望道故居,一次次近距离聆听党史故事,反复品味真理之甘甜,汲取信仰的力量。

2013年秋,第一次踏上寻找故居之路,怀着激动又憧憬的心,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两边山峻林深,几度峰回路转,终于到了一个依塘而建的小山村—分水塘。“分水塘”这个山村的村名,系“因塘得名”。村边水塘的水在汇聚成塘之后,又因循地势,从东南、西北两个方向分流而出了,村名由此而来。

经塘边几位村民指点,沿着石板路走不多远,就来到一座白墙黛瓦的院落门前,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陈望道故居。故居规模不大,是一座普普通通的二层小楼。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是一座前廊式天井院结构的砖木建筑,整体上呈现为一种“凹”字形的布局:一进五开间,左右各有两间厢房,中间形成一个小天井,并以条石铺地。这幢建于清宣统年间(1909年)的建筑,也曾是抗日游击战士常来常往的落脚点。建筑里的一些木质雕刻十分精美,具有浙中民居的典型特点。其间也偶有修缮,但整体保存完好,院内青苔茵茵,树荫蔽日,见证了百年前的那一段光辉历史。

1920年2月,陈望道回到家乡,在老宅附近一间偏僻的柴屋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翻译《共产党宣言》,他用日文版与英文版相互对照,耗时两月,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面世,为黑暗的前路点亮了一盏引路的灯火,吸引了一批批有志之士走上了共产主义的伟大道路。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人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于11月模仿《共产党宣言》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1921年7月,13位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年轻人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2016年秋,再次踏上故居之路,山路崎岖,故居依旧,分水塘边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故居标识,故居内的展示内容也更加丰富了。故居陈列着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和文字介绍资料,以陈望道的生平事迹为主题内容,将其人生历程形象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故居内专门讲述了他当年“柴屋译书”这个意蕴深厚的红色故事。1920年早春,浙江义乌的山村,阳光照进破旧的柴屋,29岁的陈望道,沉浸于翻译工作,不觉中,“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讲述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时隔100多年,依然能深刻感受到陈望道当时那种蕴藏在凝神思索和奋笔疾书身影背后,意图改造国民、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发自内心的美好理想与真诚渴望。

2018年秋,第三次踏上溯源之路,短短两年,分水塘村焕然一新,已成为浙江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和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示范村。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分水塘村成了革命精神传承教育的新农村典范。此次拜访,适逢当地摄影家协会来故居采风,在摄影师的建议下,在故居的柴房给孩子拍了一张名为“信仰之光”的照片,给我们,更是给孩子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贵和难忘的记忆和纪念。相信这几次信仰溯源之旅,也会为孩子打开一扇信仰之门。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虽然诞生于小山村一间柴屋昏暗的灯光下,但以其夺目的光芒、真理的力量,照亮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进而指引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前景。

走出故居,结束寻访,再次行走在来时的那条石板路上,仿佛看到陈望道先生当年就是沿着青石板下面那条蜿蜒泥泞的山村小道,坚毅前行,走向山外的全新世界;而今天的石板路上,则又留下了一拨又一拨身为红色信仰寻访者的“我们”的足迹。

如今,《共产党宣言》面世已经170多年了,但它所传递的真理的味道仍然很甜,信仰的光芒也会一代代咏传。

作者简介:王芳,青岛科技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山东省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民盟青岛市委会常委,民盟青岛科技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