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04月11日 >> 第二版 >> 正文

学雷锋,三月来不能四月走

发布日期:2023-04-12

数理学院 李雯雯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迅速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每逢3月,纪念日、纪念月主题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生动开展,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要求的提出,既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现实需要和题中之义,也为各级组织开展好学雷锋活动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为学习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阵地,必须在构建“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的体制机制上积极作为,确保学雷锋在校园里落地生根、蔚然成风。

全员下手,重点突出,解决好谁来组织学雷锋的问题。学雷锋,就是指学习雷锋精神,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主体角度看,教学、科研、管理人员都是育人主体,高校每位教职员工都应该,也可以成为学雷锋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每个老师本身也应该成为学生学雷锋的“活教材”,老师们对党的忠诚、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无私、对卓越的追求,都能够成为同学“临摹”的对象。但从组织一项主题教育活动的角度,还是要有主要的力量担当在前。思政课老师应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讲深讲透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发展脉络、精神要义、时代价值、实践要求,为学生在思想上领会、认同雷锋精神,在行动上践行雷锋精神提供精准的学理依据。辅导员队伍则要在增强教育的“设计感”上下功夫,创新思路不断开放工作的“边界”,寻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平衡点、契合点,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学雷锋 做雷锋”成为学生的共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建强支部,党团共促,解决好学雷锋的组织依托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高校开展雷锋精神学习教育,推动雷锋精神入脑入心,离不开一个个政治功能突出、组织力强劲的党支部,离不开政治素质过硬、引领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高校党支部要着力打造“学习+行动”的党员教育特色,一手抓理论,一手抓实践,通过理论学习、事迹宣讲,依托党员亮身份、党员结对子等形式,立足校内与校外两个平台,不断推动学雷锋落地落实。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学雷锋更需党团合力共传承。基层团支部是共青团组织的基础和“细胞”,在高校,要实现学雷锋的全员全覆盖,必须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体系优势,创新办好主题团课,常态化组织学雷锋主题团日活动,将学雷锋固化为团支部的日常功能,优化青年学生参与的方式方法,积极选树、广泛宣传一批可亲、可敬、可学的新时代雷锋式青年先进典型,不断扩大学雷锋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扶贫助困、文化传播、疫情防控等领域贡献青春力量,做新时代“雷锋式的追梦人”。

突出节点,常态长效,解决好学雷锋见行见效的问题。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在学雷锋纪念日的关键节点,各单位、学校都会集中开展系列学雷锋活动,在特殊的日子里,缅怀雷锋、纪念雷锋,重温雷锋精神,并通过集体或自发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践行雷锋精神,这也是60年来雷锋精神一直在身边、从未被忘记的重要原因。

但不可否认的,也的确存在一种现象:学雷锋,三月来得轰轰烈烈,但四月就没了声音,听不见“雷声”也再看不到“雨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三月故事”。此外,在活动的开展上,看一段事迹展播、读两篇雷锋日记、开展几个片段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有时候,学雷锋就是走了形式,让参与的青年学生在似懂非懂间完成了“任务”。

学雷锋,常态长效和紧抓节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建立常态长效机制解决的是教育的“浸润度”问题,策划好关键节点的活动解决的是教育的“感染力”问题。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对于高校而言,要着重在丰富教育的“神”上下功夫。学雷锋绝对不能本末倒置只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时髦,而忽视鲜活生动内容的打造,这样的教育只在一时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损伤了教育的权威性、实效性。

新闻媒体倡导“内容为王”,学雷锋同样讲“内容为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专注研究教育内容的宽度、厚度和深度,围绕内容生产、内容呈现钻研创新思路,真正做到让雷锋精神触达学生内心。要做到常态长效,在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制度性安排的基础上,尤其要注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善用新媒体手段创新教育方式,将雷锋精神的学习宣传向互联网空间延伸,关注教育过程,关注教育体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真正心怀“国之大者”,力行“民之小事”,从身边开始,向社会走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