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02月28日 >> 第一版 >> 正文

努力写好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大文章

发布日期:2023-03-01

清音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所以,党的建设之于其他各项工作,必定是寓于其内又贯穿始终的。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就是要把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作为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和有力抓手。而要做好“融合”这篇大文章,建立机制、统一思想、重视“具象化”,是其中应有之义。

一、融合的基础在于机制健全

融者,通也,通则久。只有建立顺畅完备的运行机制,党建与业务才能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做到并行不悖、浑然自成。经验表明,党建与业务的有效融合机制便是“四同”,其核心是在关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方面,党政同责,同向同行,在建制度、抓落实、常监督上持续发力:

首先,要完善制度。制度事关根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制度约束,行事运作就有了基本依据,就可以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每个单位都应结合自身现实情况,对“四同”做出务实管用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性安排,举一纲而万目张,方能确保“融合”有章可循,走上行稳致远的轨道。其次,要狠抓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四同”如果只是浮皮潦草地说说写写、做做样子而已,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当甩手掌柜,其价值聊胜于无。要肯下真功夫、动真格,绝知此事要躬行,方能确保“融合”落地生根,结出春华秋实的硕果。再次,要强化督导。督导好似镜鉴,是促进想干事干成事的强大外因。近年来,各级党建考评都把“党建引领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点,树立起了鲜明的导向。所以,“四同”做得好不好,不能仅凭主观感觉,而是要经得起考察和检验。要以督导为手段层层传递压力,使其成为警戒和激励,四面边声连角起,方能确保“融合”货真价实,取得两全其美的效果。

一般而论,机制重在调整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四同”来说,建立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制度执行,是一以贯之、不可分割的“三部曲”,也是走向“融合”的必由之路。各个环节衔接匹配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工作成效。由上可见,健全的机制好比是“融合”这篇文章的骨架,有之,则文从字顺;无之,则形散神亦散。

二、融合的关键在于思想统一

合者,和也,和则利。从字面上看,“合”乃是“人一口”,大家众口一致,前提是思想要统一,认识要归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把思想认识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做到步调齐整、令行禁止。在强调党建与业务“融合”时,尤其要注意反对三种不良的思想倾向:

一是虚无观点,认为党建是虚的,业务是实的,即使不抓党建,业务也可自然生长、开花结果;却不知党建正如阳光雨露,润物无声又不可或缺,没有党建引导的业务迟早要迷失航向。二是形而上学,认为所谓党建无非就是开会、读文件、写笔记,几近本本主义、形式主义,迂远而阔于事情,与具体业务并无关涉;却不知“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原本应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动局面,恰恰是为开展业务工作营造舒畅的环境和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三是本位主义,认为党建是书记的事,业务是行政负责人的事,各管一摊、各行其是,彼此之间界限分明,甚至井水不犯河水;却不知党建与业务本当一岗双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不能互相借力、互为依存,则注定是孤掌难鸣,不得独善其身。

上述三种思想倾向既片面又狭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若不正本清源则贻害无穷。做实做细思想政治工作,消除误区,纠正偏差,凝聚认同,汇集共识,既是我们维护团结和谐稳定的传统法宝,也是首要举措,对于达成“融合”同样概莫能外。由上可见,思想的统一好比是“融合”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之,则旨趣凸显;无之,则泛泛不知所云。

三、融合的精髓在于“具象化”

耳闻是虚,眼见为实。党建与业务“融合”得好不好,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只有看得见、摸得着,有标准、可操作,“融合”的理念才可深入人心,被广泛理解、信服和尊崇,做到感同身受、不令而从。达致“融合”具象化有很多途径,归结起来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业务工作要体现政治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对党组织和党员的基本要求。从集体的角度看,干事创业、攻坚突破必须有赖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亦即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等等,方可迎难而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个体的角度看,对于广大党员教职工而言,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业务,不能仅仅作为谋生工具或兴趣爱好,更须自觉提高站位,使之上升到坚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初心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站稳“培养又红又专高素质人才”立场的高度来认真对待和践行。如此一来,就必需不断地从党建历练中接受锻造,获取滋养,从而自内心生发“耳边如闻党召唤,似战鼓催征人快马加鞭”的紧迫感,继而从永葆先进性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维度去履职尽责,将自身的业务精进和党性修养融会贯通,而不至于左右摇摆、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党建工作要体现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搞党建不是搭造没有人间烟火的空中楼阁,不是陶醉于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必须是着力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哪怕是看起来不起眼、却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小事”,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大事”。所以,党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实践、扎根于师生(而不是以枯燥的理论、空洞的说教拒人千里),才能接地气、有温度、富于感召力,才能赢得人心所向,也才能根深叶茂、生机长在。

当然,“融合”具象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此中既包含规定动作,也包含自选动作,特别需要在遵守规则规范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创新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不能无的放矢、大而化之,甚至无病呻吟、制造假象。由上可见,具象化好比是“融合”这篇文章的修辞,有之,则文采丰赡;无之,则必然行而不远。

习近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各级党委要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总书记的这一指示要求,为切实做好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只要我们主动扛起“聚精会神抓党建,凝心聚力促发展”的责任,瞄准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科筑峰战略和质量管理战略,全面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写好“融合”这篇大文章,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保证。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