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院 翟昭仪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精心写就的“作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创造生活的“作家”,而那些穿行于生活的人则是我们的读者。那么,应当怎样甄选读者的“评论”呢?我认为能者当善辨,智者当善用。
有不少独断专行,抱残守缺的人,自以为常人所不及,对自己读者的“呼声”充耳不闻。比如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无视一干追随者的质疑,坚持自己的“泛性论”,最终止步不前;又比如PCR技术发明者穆里斯,固执己见拒绝同事的建议和批评,最后再难成就。那么,全盘接受读者的“呼声”就一定能“笔下生花”吗?非也。我以为亲朋好友、社会风气,可以为人生的作品奠定感情基调,至于内容的填充,尚得由自己来书写。如若唯他言是听,写就的“作品”就会如小脚妇人亦步亦趋,畏缩不前。只有于不断甄别中提升辨别力,才能洞察是非,臻于能者之境,兼听则明,从善如流。
同样,也有些人不善于采纳“读者”的意见。比如项羽对项伯的意见犹豫不决,错失杀死刘邦的良机,放虎归山后祸患无穷。可见,即使辨别得了读者的“呼声”,却不能适时采纳,写出来的“作品”也只能以遗憾与叹息结局。因此,我们在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的基础上,也要智用巧用他人的建议,不可闭耳塞听更不可置若罔闻。如此,才能臻于智者之境,广开言路博采众长。
所谓“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指的是偏听偏信有害于己。沃森和克里克接受富兰克林尖锐的批评揭开了DNA神秘的面纱;居里夫人顶着法国人对她“波兰荡妇”的诋毁再一次接受了诺奖的赞誉;史蒂芬·孙面对嘲笑质疑发明了世上第一辆蒸汽动力机车……“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对于读者们的呼声也应如此,能辨其优劣,能引以为戒,能识其真假,能取其精华,方可成能才兼备之栋梁。
青春路上,有父母的语重心长耳提面命,良师的敦敦教诲如沐春风,也有朋友的真诚言语低声劝慰,还有别有用心者的数黑论黄流言中伤。甄别言论好比披沙拣金,那些于我们有益的“呼声”就如同隐藏在细沙中的金子,我们应当筛去恶意的“呼声”,挑选“真金”构建自己“心的庙宇”。有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以坚定的信念面对人言啧啧,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溢美之词,在读者的“呼声”中耕耘自己的人生作品。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面对“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的浮躁世界怎样保住自己创作的激情,谱下人生的赞诗呢?我认为应当兼怀“披沙拣金之能,谦学巧鉴之智”。
未来可期,听而辨之,辨而用之,践而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