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2年06月21日 >> 第三版 >> 正文

【奋斗青春】赵新建:文科生的“工科”创业故事

发布日期:2022-06-24

学通社记者 周  越

赵新建,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届毕业生,中共预备党员,绿融(山东)碳中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

三年前,青岛科技大学对赵新建来说只是出现在新闻上的陌生名字,然而,“青科大一号”卫星、8家上市公司、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一系列故事,勾起了他来此求学的梦想。2019年,赵新建来到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系统地接受马克主义理论教育。在校期间,他本着实事求是、弘毅拓新的态度,积极探寻着符合“橡胶品格”“科大精神”的就业方向。

“要学会自己‘找食吃’,要有创新意识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马连湘老师于课堂上的一席话在赵新建的内心深处埋下了要干事创业、做出一番成绩的种子。随着学习的深入,在2022年毕业之际,赵新建和其他学院的几个同学一起找到了可行思路——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专利为抓手、以青岛科技创新类公司扶持政策为保障,创办一家真正能够推动学校发展和政府政策落地的科创类企业。

他们研究专利的申报、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青岛市各辖区和学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从一团乱麻到最后的思路清晰且分工明确,最终决定了将公司主营业务定位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上,努力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于是“绿融(山东)碳中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

作为一名文科生,走“工科生”创业的路子真的很难,从有想法到具体落实是一个痛苦且艰难的过程。但赵新建和他的同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拨开云雾见光明。“在此衷心感谢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的刘夕升老师和青岛海洋科技孵化器的郭秀花经理,”赵新建感慨,“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和贴心又温暖的服务,让我们几个还未出校门的‘热血’青年走在了一条正确且快速和社会融合的轨道上。”此外,他也衷心感谢学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感谢青岛市委市政府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优越扶持政策。赵新建觉得,有了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他们几个外地青年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也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目前,公司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多项专利在申,借着新时代青岛创投风投的大好机遇,在青岛科创母基金的帮助下,已经和青岛市高新区招商集团、梅花创投、元禾原点等创投机构开启了业务合作。“我们一定努力不负学校和社会的期待,致力于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多研发出一些科创成果并努力将其产业化,力争将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国家双碳目标的落实融合在一起,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赵新建说。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