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通社记者 郭胜楠 宿辉
刘溪辰 传媒学院动画(中英)202班班长,院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疫情期间多次参加志愿者服务,寒暑假多次参加学校和社会公益活动。
三月,春光轻撒大地,却仍带有丝丝凉意。校园之内,封闭管理打断了原有的秩序。然而青科校内,同学慷慨捐物助防疫,暖心之举,尽显真情。
来自传媒学院动画(中英)202班学生刘溪辰首先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捐赠过程。在有了捐赠想法后,刘溪辰在第一时间便开始联系捐赠的相关事宜,但过程并不顺利。“我从家里联系到一批物资准备运往青岛,但因为当时青岛疫情比较严重,货物无法运达,所以就捐给了德州当地。”而后刘溪辰又联系了青岛本地的工厂,“工厂接单需要比较大的订单量,但我们捐赠没有那么大的量就比较难订货,在联系了七八家工厂后,终于找到一个工厂将捐赠的物资送到了学校。”
携手慈善,扶危救困。刘溪辰说:“作为青科大的一份子,捐物资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刘溪辰从小便积极参加各种捐献活动,这让他拥有了一颗乐于奉献的心。在学校的封闭管理过程中有许多的感人故事,有奋斗在核酸检测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也有辛勤消毒打扫校园卫生的环卫工人。而在这其中,最让刘溪辰感动的是封闭管理期间和学生共进退的老师们,“老师们接到封闭管理通知后吃住在学校,有的老师住在宿舍楼,有的老师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吃住都很不方便。还有些老师当时带的东西很少,封闭管理后又遇到降温。但为了我们,老师们还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看到老师与我们共进退,我作为学生非常感动。”刘溪辰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人来说,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在谈到奉献时刘溪辰也阐释了他对奉献的理解:“我感觉奉献就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身为学生,在学好学业的同时 也可以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和社会,这让我很开心。”
刘晓阳,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191班学生,现任我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传媒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班级文体委员。荣获校级二等奖学金1次、三等奖学金1次、社会实践奖学金3次。个人荣获大学生“挑战杯”学术竞赛校一等奖。作为“小漫姐姐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曾带领团队走进沂蒙乡镇。在疫情期间,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
疫情当下,隔离距离不隔离人心,我们擎炬负薪、守望相助,共同为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而献出自己的力量。
传媒学院的刘晓阳从学校媒体平台发布的推文中得知学校物资缺乏的消息,这让她萌生了为学校捐赠物资的想法。同时,刘晓阳在参与核酸检测志愿服务时,看到志愿者们的口罩一戴就是两、三个小时,里面满是水雾,憋闷不已,她在心疼之余也更坚定了捐物资的决心。
只有每位志愿者对自己的岗位负起责任,才能使检测得以顺利进行。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刘晓阳在母亲的帮助下联系到了青岛当地的一家医疗公司,拿出了自己攒下的压岁钱,购买了防护服、外科口罩、消毒液等一批防疫物资捐赠给了学校。
点燃蜡烛照亮他人者,也会给自己带来温暖。疫情期间,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学生突发传染病,需要对宿舍进行全面的消杀,因为缺乏大批量的消毒液,外院向校团委发出求助,于是刘晓阳就将一箱消毒液送到了外国语学院。她亲眼看着箱子被打开,一瓶瓶消毒液被拿出来又被灌进小瓶子里,随后就要拿去进行消毒,心中升腾起一阵说不出的满足。“第一次亲眼看着自己捐的物品从自己的手上给到了同学,那些消毒液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个数量或是符号,它真的在同学需要时派上了用场。”刘晓阳说。
传媒学院学生的奉献精神是通过“小漫姐姐志愿服务团队”这一院级组织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到现在已经历时14年。他们曾在假期组队前往山区的小学支教,同留守儿童一起作画、一起制作漂流瓶,还写信给未来的自己,这些信件现在全部都留存在传媒学院,会在未来的某天寄回孩子们手中。支教的条件艰难,16个女生共同住在一间教室里,但感受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真的能够对一个孩子产生影响,她们又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赠送玫瑰的人,手里尚留有余香。收到玫瑰的人则更会用自己手中的玫瑰去芬芳更多的人。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感受到了他人给予的温暖,所以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更多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牵绊就是这样产生的。疫情期间,我们心手相牵,赤诚服务,点点涓滴汇成江海,也流进每位奉献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