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 徐洋洋
“她们只用了一会儿功夫,就把秦淮河带进来了,连脂粉味都带进来了。”这是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书娟的一句独白,当时她正站在教堂彩色玻璃窗前,第一次看见那群袅袅婷婷、婀娜摇曳的秦淮河女人簇拥着走近。楼下明艳的女人们在阳光里开怀地笑着闹着,浓妆艳抹,媚眼如丝;楼上素气的女孩从窗上的裂隙中向外望,夹杂着陌生和警惕,抑或有些许好奇,双唇微启,清澈的眼眸定定地看着,窥视者似的不舍得移开目光。这确实是一群引人注目的女人,她们是翠禧楼的风尘女子。
故事发生在1937年,日军入侵,战火肆虐南京城。兵荒马乱之中,无数人横尸街头,其他人四处寻找安身之所。在日军追赶下惊慌奔逃的女学生引出了电影的主要情节,引出了李教官、陈乔治、美国入殓师约翰,以及教会女学生与秦淮河风尘女的相遇。本是毫无干系的人们,在那座教堂里,命运就此紧紧交织。在那场战争中,牵动人心的壮歌不仅在枪炮声中,也来自秦淮河女人的琴弦,来自女孩们天籁般纯挚的歌声。
《金陵十三钗》中比重最大的就是女性,而女性的情感细腻之程度使得鲜活展现其立体形象颇有难度。如何使她们柔美的外表和坚实的内心之间强烈的对照给观众以冲击,更需要巧妙的艺术表达。《金陵十三钗》在这一层面极其成功,这部电影饱获称颂之处大概就是堪称完美的人物刻画了。
首先是女学生孟书娟。电影中描绘最多的就是书娟的心理活动,不仅通过人物在情节中的对话和行为表现,还有对剧情加以补充的书娟独白。书娟不是一个普通的柔弱女学生,她是烈性子,当其他女生因为现状凄惨,加上同学遇害而对她言语刻薄时,她毫不犹豫地动手了。这个举动中有恼怒和倔强,也有深深的无奈。或许她和同学们落难在教堂,无处可去,有部分是书娟的父亲孟先生的缘故,但是她深知当时的境况已经几乎没有人可以改变,父亲无法将她和同学们安全送出南京。她气恼,她憎恨侵略者让原本如常的日子变得腥风血雨,原本安居乐业、和和睦睦的人们变得彼此设防,友爱的同窗也开始疏离。影片中有很多对书娟眼眸的特写,大部分时候她都是坚毅的,透过眼神可以看见她内心的独立和主见。当日军军官来听女学生组成的唱诗班演唱天使佳音时,为了追逐逃跑的猫而突然出现的妓女小蚊子引发了危机。书娟的随机应变巧妙解决了可能一触即发的血光之灾。书娟是聪明的,也是善良的。尽管对那些风尘女子有戒备之心,但当凶残的日军第一次冲进教堂时,她为了地窖中的女人们不被发现,选择带领女学生们引开暴徒。电影中书娟倔强坚毅性格最突出呈现的情节就是提议和同学们一起从高楼坠下,宁死不屈。书娟无疑是女孩们中间最勇敢的那一个,细节在于在楼顶时,其他女孩们哭叫不止,只有书娟笔直地站在楼顶的窗台上。书娟是当时顽强抗争女性的其中一个身份代表:坚贞不屈的女学生。
除了稚嫩的女学生,电影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就是那些秦淮河女人了。先不说其中的主要角色玉墨,其他有几位让我印象格外深刻。她们各有各的特点,各自有着动人之处。悉心照顾着小老乡浦生、最终惨死在日军手里的豆蔻是其中戏份最重的。豆蔻让人们知道,哪怕是风尘女子,也会有对恬静生活的向往,也会深藏着对家乡的眷恋。战乱之中听到乡音的豆蔻把自己全部的细心和温柔都倾注在了这个已经羸弱到说不出话的伤员身上,也因为这样的热情和执念,她先于其他姐妹们惨死刀下,血染琴弦。另一位和豆蔻一起丧命的香兰,总有人费解她为什么为了耳坠冒死和豆蔻一起外出,而在我看来,取耳坠为次,香兰跟随的主要缘由是担忧豆蔻的安危。有一幕,奄奄一息的香兰用尽力气拖住日兵,希望豆蔻能带着琴弦顺利逃走,其中深厚的姐妹情谊让人动容。当香兰对镜戴上耳坠时,镜中的她留下了最后妩媚的笑容。浸透了鲜血的耳坠和琴弦是香兰和豆蔻作为风尘女子在战争中信念的寄托。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是伶牙俐齿、说话辛辣刻薄的红菱最后放下了一贯的骄傲,向玉墨吐露真心。红菱看似脾气火爆,说话尖酸,有几句话听起来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些“可恶”,但最终她是首先放下身段下定决心和玉墨一起替女学生赴宴的那一个。红菱骨子里带着不服的劲儿,她为自己攒着赎身的钱,坚信自己会得到那份追求已久的自由。她们这些秦淮河风尘女每一位都有对家乡、爱情和自由的渴求,浓妆艳抹、锦衣华饰下是她们和平常人无异的对生命和生活的热忱。
再说玉墨。玉墨在这些女人中是那样独特的存在。举手投足间是勾人心魄的优雅气质,颦蹙间有着媚而不俗的美,眼波流转,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轻启玉口,谈吐矜持不凡。烟斗、书卷、普通的酒碗在她手中都成了衬托气质的饰品。她姿色动人,也聪明过人。从一开始就明察局势,精明地盘算出外国人约翰是逃出南京的唯一出路。玉墨是有情有义的,她懂得感激和回报他人。她怜惜生命,敬畏为教堂里的女孩们拼命守护的李教官,她懂得牺牲和生命意义的延续,所以她率先提出替女孩们奔赴残酷的明天。就像她在电影中所说,纯洁的女孩们继续活下去,就是她们这些风尘女子人生的覆写和生命的接续。
电影中的主要男性角色虽然着墨较少,但很多细节和人物塑造也称得上巧思。美国入殓师约翰一开始只是个钻进钱眼里的懦夫,可当他目睹了受到迫害的女学生时,他内心的伟岸一面迸发了光彩。当他迎着日军的屠刀站在高处抖开那面红十字旗,朗声发出驱逐的时候,他脑中浮现了什么呢?或许是他那已离开人世的年幼的女儿吧。男孩陈乔治最后的挺身而出,是爱在人间的传递。他是神父捡来的孩子,在本无血缘关系人的照料下长大。现在他将这种无私无畏的爱传递给了女学生们。书娟的父亲孟先生是一个有些复杂的角色。他为了活命不得不为日本人做事,因而被女儿唾弃,而他对女儿的爱是真切浓烈的。为了让女儿如愿和同学们一起逃离南京,他铤而走险利用日本人对自己的信任为约翰提供修车工具。最终他毙命在日本人的枪口下,但是他的死是值得的,他守护住了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中国军人李教官则是不得不提的重要角色。他的队伍因为掩护女学生只剩下他和浦生。在教堂安顿好浦生后,本可以逃走的他选择继续守在教堂边。凭借精心设计的陷阱,他一人消灭了日军一支队伍。当向后倒下牵引爆炸的时候,他似乎带着满意的笑容,又夹杂着些许担忧,关切着女学生们的明天由谁来守护。让人欣慰的是,李教官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保护的女孩们,最后是安全的。
除了人物塑造以外,《金陵十三钗》的细节特写镜头、色彩光效也值得联系剧情深刻思考。首先是在教堂里能清晰地听见枪炮声,暗示了教堂并不安全,为后面情节中女孩们陷入危机埋下了伏笔。电影中几次出现了玻璃:秦淮河女人们走进教堂时,彩色玻璃映衬着她们的美貌和婀娜,象征着她们的风韵;当日军侵入教堂时,由彩色玻璃被打碎的特写体现了危机的出现;最后女人们临行前打碎镜子制作利器,其中暗含的意义则可以理解为,过去热衷于梳妆打扮的女人们现在穿上了朴素的衣装,不施粉黛,从秦淮河上的风流艺妓变成了勇敢抗争侵略的女战士。她们都只不过是娇弱的女子啊,却勇于用这样的身躯去为女孩们铺起走向光明的道路。她们拥有的美丽不仅流于皮囊,这些女人的美都是入了骨的。更让人难以忘怀的还在于李教官站在门外将书娟的鞋子轻轻放下的场景。门外是满面尘土血迹的军人,门里是满脸纯洁柔声歌唱的女孩,暗示着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维护祖国未来。影片结构和转场的巧思之处在于,结尾处书娟看着装扮成女学生的秦淮河女人们弹唱秦淮景,镜头接着转向书娟又一次坐在彩色玻璃前,看着衣着华丽浓妆艳抹的女人们袅娜走来,与片首的初遇呼应起来,更是让人嗟叹不已。
《金陵十三钗》中所有人拼尽全力不惜生命保护的女孩们,或许象征着当时的未来与希望。女孩们最终顺利脱险了,那些秦淮河女人则不知下落,但是她们肯定活着。在那对玉坠里,在那把琵琶上,在碎镜彩窗间。她们是飘扬在秦淮河上的那一曲秦淮景,依旧袅袅婷婷,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