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1年11月23日 >> 第四版 >> 正文

前路既定 唯有奔赴

发布日期:2021-11-24

化学院  修一凡

母亲总是给我准备一些我自以为用不上的东西。

开学前夕,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准备了两个行李箱,还自己默默帮我备好了各种物品。可行李箱实在放不下,我把衣服重新整理了好几次,其余大件也是各种压缩空间,最后不得不放弃。等到我把行李箱合上时,母亲拿快递回来,一脸兴奋地说:“拿上这个暖瓶吧!”

我哭笑不得,想婉拒,又怕她难过,只得乖乖拿在手里。我将一些物件塞进衣物口袋,这才勉强装下。

开学之后,我与母亲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日常交流中。一方面,我认为我在学校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嫌弃母亲的唠叨;另一方面,母亲总是认为我还小不能够照顾好自己,不肯放弃自己的唠叨。这导致我们在国庆节有所争执……吵完我很后悔,可又无法压制自己的情绪。

我的母亲还是在第二天打来了生活费——她似乎永不记恨。

再后来,母亲减少了唠叨。她仿佛适应了我的转变,或许是争不过我,只得选择顺从。

从前,出去参加任何聚会,她总常与我保持联系,若不及时回信,她便会“夺命连环call”……而现在,母亲似乎降低了通话频率。

之前没放在心上,直到和高中同学聊起这个话题,才知,他虽一直抱怨,但他依然每天保持与家人进行电话沟通。

是什么时候发生了这样的改变呢?

难道是见面时我又嫌弃她唠叨?从小学就开始嫌弃……难道是我又一次主动挂断电话?也许是我又找借口结束聊天的时候?也许……

随着成长,对于生活中的难题,我大多都会找到我的答案。生活的琐事,我不愿与母亲多探讨,久而久之,她也习惯了“孩子有了新的生活节奏”的事实。

关于人际交往与生活的问题,我基本会选择自己处理,偶尔与同龄人沟通。面对母亲的询问,我总是敷衍了事。

当然,母亲依然担心着我。每次电话将尽,她总会不厌其烦地唠叨,仿佛想把没说的话都说完。以前我会觉得母亲啰嗦,现在却有了不同的感觉。

我想,这是母亲的天性,儿子长大了,即使自己已经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想法,也知道他有自己的生活,可依然担心他不能照顾好自己。

不再过多唠叨我,是母亲的温柔;离别忍不住嘱咐,也是母亲的温柔。

后来,她总先找个理由再打电话,时而问我怎么找聊天记录,时而问我一些微信小程序。也许,母亲适应了时代变迁,也逐渐在某些方面依赖我。当然,最后总是一句:“注意身体。”

我笑着摇摇头,在心里记下,要注意身体。

我们在一次争吵过后,找到新的平衡点。她尽可能地在改自己唠叨的习惯,学会见缝插针,尽可能不让我厌烦。我也体会到她的用心,于话语中感受到了她的苦心。

或许很久以后,才能明白母亲全部心意。她希望儿子能照顾好自己,仅此而已。

全天下的母亲都希望儿女在身边,或在自己能够顾及的距离生活。可她们也深知这样会阻碍儿女的人生,最后只得忍痛放手——那意味着担忧与长期难以忍受的思念。

我们成长,只是成长途中,我们很难关注到母亲。

甚至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习惯忽略母亲。我们有太多急需解决之事,而母亲通常给不了有效的答案,所以与母亲的交流日益减少。

很久以后,我们才明白,我们之所以能够自己去寻找答案,是因为有一个港湾。

离别时别回头,要全力以赴地向前跑。

离别时别回头,要以更好的面貌归来。

那时依旧少不了叨扰,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她一定会安心地笑。

跑吧,前路既定,唯有奔赴。说不出口的,就用行动证明吧。

漂泊的人总是要回家的,我们都要对得起那个选择漂泊的自己和在身后支持我们漂泊的那些人。

对得起那个藏起情绪,甚至小心翼翼的母亲。

她总是给我准备一些我自以为用不上的东西,但它们都大有可为。

谢谢你,母亲。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