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1年11月23日 >> 第二版 >> 正文

【师德师风建设】孙建树:涵养师德匠心 厚植育人情怀

发布日期:2021-11-24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徜徉在青科大七秩芳华的历史长河中,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大变局,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打好“三副牌”,抓住关键点,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传承科大精神,贯彻五有理念,接过科大接力棒,传递青科好声音。

打好“感情牌”,常“修枝”,走正道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多元文化的冲击、网络信息的混杂使大学生对事物往往看不透本质,对发展变化往往看不清趋势;大事要事降临感到迷惑,大是大非面前感到迷茫,对人生苦难岁月、社会变革惊涛骇浪的体验认知不深不够。作为大学生思想的领航者,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把准思想航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以身边的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对标自省,经常性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另一方面,在引领学生向上向善、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上站好位,用心用情当好“护花使者”。发挥全员育人的协同作用,站稳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厚植思政课思维,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用各类典型人物的鲜活事迹固本培元,用新兴媒体的网言网语共情共鸣,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法,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心系祖国、胸怀大志、担当使命,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打好“优势牌”,多“施肥”,争一流

高校教师在社会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学历优势,是距离学历金字塔尖最近的人群。但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更不代表高素质。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点滴积累而成的,是在修身立德中不断锤炼而成的,是在把工作业绩转化为社会认可过程中不断提高的。现实中,有些高校教师才高八斗,但德不配位,学术上硕果累累,师德上却瘸了腿;有些高校教师缺少必要的“本领恐慌”危机感,感觉自己能够基本适应当前岗位要求,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有些高校教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关注于当前岗位的狭窄视角,缺乏综合素质观念,只会“一招鲜”,不能成为“多面手”。作为大学生学业的风向标,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扎稳马步、练好内功,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在教学一线上打磨技能,在科研攻关中保持定力,在与学生交往中自育育人,把科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重软件,强内涵,切实增强自身“脚力、眼力、笔力、脑力”。另一方面,把传道与授业解惑有机结合,树牢课程思政意识,用生动道理讲述基本原理,把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育人元素的“盐”融入知识传递的“汤”中,在日常经常平常中,把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落实落小落细,用深厚学识与丰富阅历当好德才兼备的“大师傅”。

打好“实践牌”,勤“培土”,墩墩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深扎根,接地气,才能蹿得高,长得好。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根基”牢不牢。高学历高层次教师往往心气高,眼向上看,身在云端,教育研究方向与推动社会基层发展的实际脱节。大学新生从校门走向校门,缺乏社会实践历练,复杂事干不了,简单事不愿干,思想急功近利有之、学习眼高手低有之、工作浮躁冒失有之。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师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感受时代脉搏、塑造家国情怀的源头活水。作为大学生成材的园艺师,一方面,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到基层一线、科研战线、服务前线倾情奉献、实践锻炼,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坚决克服“五个唯”,让高校教师真正成为实现科研报国梦、教育强国梦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生产劳动中经风雨、长才干、受锻炼、做贡献,鼓励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让学生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风雨如磐不动摇,一往无前心不改。入职宣誓的誓词言犹在耳,声声振奋。青科是梦开始的地方,教书育人是终身奋斗的事业,师德师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时代是出卷人,教师是答卷人,学生是阅卷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不断修身立德,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行得更正、走得更远,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树人使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