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革命理想高于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强调:“年轻干部要牢记,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中的首位、当成核心中的核心常抓不懈。
虚功实做,久久为功。要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正确认识和看待理想信念教育的虚实结合。立德树人,首要和核心在于理想信念教育,即培养全体师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高校牢牢把握的根本问题,并贯穿高校全部工作的始终。这是党赋予高校的使命,看似是“虚功”,但恰是高校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的一项“基本功”。“干工作必须虚实结合,尤其是虚功一定要实做。”对于理想信念教育来说,虚功实做,就是要把培养广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思政工作的灵魂,在聚集工作资源、创新工作载体、拓宽工作路径上下功夫,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松懈地抓紧干实。要时刻把握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为做好思想引领扎稳现实依据,做到超越实际问题谈问题,在政治性、价值性与服务性上寻求教育抓手。
全面覆盖,融合联动。要从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必先明道的高度,正确认识和看待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的全面覆盖。在部分人的观念里,学生天然处于受教育者的位置,与之相对应的,教师则是天然的教育者。但实际上,教师工作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前线,其理想信念状况不仅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成才,也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甚至关系到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要想把学生培养为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教师要有理想。当前,要在抓好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将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置于同一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探索在师能提升、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引领。充分把握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同步推进、一体建设的内在逻辑,画好思政工作同心圆,打造思政工作共同体,探索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协同联动机制,实现教育对象全面覆盖,教育成效加倍提升,共同把好师生理想信念“总开关”,守牢思政工作“生命线”,在实践中提升过硬政治素质。
形神兼备,质效并举。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形成更大效力的高度,正确认识和看待师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提升。当前,高校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深刻,也开展了系列的工作,但从教育的形式、内容、方式上来看,说教多于说服、口号多过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实现理想信念教育质效双升,要在丰富教育的“形”上下功夫。创新思路不断开放教育“边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并进,寻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平衡点、契合点,善用新媒体手段创新教育方式,关注教育过程,关注教育体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在丰富教育的“神”上下功夫。理想信念教育绝对不能本末倒置,只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时髦,而忽视鲜活生动内容的打造,这样的教育只在一时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损伤了教育的权威性、实效性。新闻媒体倡导“内容为王”,理想信念教育同样讲“内容为王”。广大教师要专注研究教育内容的宽度、厚度和深度,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围绕内容生产、内容呈现钻研创新思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