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1年10月26日 >> 第四版 >> 正文

常思先烈英魂 珍惜静好岁月

发布日期:2021-10-27

——红色电影《长津湖》观后感

高密校区基础教学部 王军东


万家灯火,世间皆安,那是你佑护的最美河山。

——题记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是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如果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了我们一个诠释性的概念,那电影《长津湖》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镜头则让我们脑补了这场战争形象性的画面。历史的指针划过70载,岁月吹散了长津湖的硝烟,可回望那些覆雪为雕的英烈们,珍惜这静好岁月成了我们对历史的最好态度。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看完这部电影,久久不能忘却的是那些镜头不多,却让我印象极深的最可爱的人。

他是在家休假的连长伍千里,如果不是因为那场战争,他也许正在风景如画的鱼米之乡践行对父母“立春就回来,回来给你们盖房子”的承诺,可是面对深夜里接到组织的召唤,他没有一丝一毫的退缩,年迈的父母在深深担忧之余亦一句话也没有劝阻;他是本已复员的指导员梅生,如果不是那场战争,他也许正在家陪伴着自己八岁大的女儿快乐成长,可听到动员命令的他立即动身,长途骑车终于与集结北上的队伍会合,面对“为什么我要去打仗”的疑问时,他用“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作出了最铿锵却柔情的回复;他是领袖之子毛岸英,如果不是因为那场战争,毛泽东就不会痛失爱子,可一句“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喊出的是一位军人的决心和勇气……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捍卫和平,他们从祖国各地,义无反顾地奔向了美军飞机滥炸下的边陲城市,纵使流血牺牲也在所不辞。

无数个掩卷沉思的时刻,影片中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冰雕连的一大批英勇悲壮的战斗英雄的形象就会扑面而来,让我仿佛重回那个场景: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严寒下,全连官兵手握钢枪、手榴弹,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没有一个人因为天气的恶劣逃脱或退缩,因为大家都知道,丝毫的风吹草动就有可能让他们暴露目标,最终在漫长的等待中,全连以俯卧战壕的战斗姿势全部被冻死在死鹰岭,成为一个个永不倾倒巍然屹立的冰雕。

我时常会想,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冰雕连”不惧长津湖的严寒,是什么让他们再怎么冷再怎么痛都没有随便行动?后来,我终于明白是因为他们有着钢铁铸就的身躯,有着钢铁铸就的意志,有着钢铁一般的纪律,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信仰,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为了胜利勇敢前进!

是啊,“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冰雕连”的战士们如烈火中的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整个部队位置宁死绝不脱离战位一步;如坚守阵地的杨根思,战斗至最后一人也不放弃阵地;如上甘岭战役中的黄继光,为了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历史,就要永记长津湖的冰雪,永记冰雪里那最可爱的人和他们的不朽军魂,崇尚英雄,并将英雄精神发扬传颂。


英雄为和平献身 历史需吾辈铭记

零下40多摄氏度的酷寒里,战士们在战壕里相拥取暖,指甲盖一碰就掉,啃着硬得硌掉牙的冻土豆,很多战士保持着战斗姿态化作“冰雕”,他们不过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却将家国责任扛在了肩上……当这些字眼和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长期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我们一定会觉得这些历史距离我们太遥远。

可是翻阅这段历史,我们恐怕很难想到,在武器装备差距甚大的情况下,他们与敌军展开了殊死较量;在粮食补给很难就地解决的情况下,他们几天几夜粒米未进,以雪充饥。然而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爬冰卧雪,克服衣着单薄、粮弹缺乏、冻伤减员严重等难以想象的困难,打败了美军王牌部队,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今天,我们的山河无恙和国泰民安正是他们用不畏强敌的拼死较量换来的。

依然记得70年前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那个小战士的描述:“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如今,我们生逢繁华盛世,不仅“不用打仗了”,而且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这最简单、最质朴的心愿,这触手可得的幸福,正是无数革命先烈倾尽热血,所换来的人间烟火。

今天,可以告慰志愿军英烈的是,我们已经一改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命运,走上了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正享受着新时代的和平阳光、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看完《长津湖》,照见新时代。愿你我努力向上,不负时光,不负己心,不负英雄,不负祖国!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