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1年09月14日 >> 第二版 >> 正文

首届最美教师邵巍:潜心问天十七载 科技强国担使命

发布日期:2021-09-16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稳稳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由邵巍教授领衔的自主导航与智能控制研究团队,经过上千次的模拟和长达5年的探索,成功攻克了火星探测器精准着陆自主导航“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在他们的研究理论支撑下,探测器利用光学相机获取火星表面图像,精准提取陨石坑、陡坡、沟壑等星表特征作为导航路标,自主分析星表特征与导航信息,调整速度、姿态、位置等,从而实现精准着陆。事实证明,他们提供的“青科大方案”很成功。

团队研究成果“曲线特征匹配光学导航技术”作为“火星着陆自主导航方案方法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被栾恩杰与吴伟仁院士等人推荐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重大研究成果。基于光学测量的自主导航技术已经“嫦娥三号”工程验证,应用于“2030前我国深空探测发展规划”及火星探测任务方案论证工作,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体技术方案确定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对推动我国火星、小行星着陆的自主导航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邵巍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深空探测器自主导航、机器视觉、图像处理与智能感知等。他担任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近10年,目前是国内唯一的深空探测领域杂志《深空探测学报》编委、受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体专家。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民用航天技术预研项目合作课题2项、战略火箭创新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1项、青岛市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项目1项,横向课题多项。获“973计划项目”重大研究成果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在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办的宇航领域顶级期刊ActaAstronautica、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Sinica、《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邵巍始终坚定崇高信仰,真正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保持一份朴实纯粹,做到计利国家、无私忘我,恪尽职守、担当使命,在国家最需要的研究领域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脚步丈量宇宙、用实干成就人生,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在邵巍看来,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作为党员必须冲锋在前,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更好发挥模范作用。邵巍明白,唯有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才能牢牢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在世界深空探测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早日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

经过多年默默付出、勤勉耕耘,邵巍先后培养了20余名硕士研究生,连续多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其中多名学生已博士毕业进入国家航天部门,为国家航天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