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1年06月08日 >> 第四版 >> 正文

延安二十年的“生态蜕变”奇迹

发布日期:2021-06-09

环境学院教师 李晶莹

坐在西安到延安的动车上,看着沿途漫山遍野的苍翠,沟坡上到处是密植的苹果树、枣树等,不禁回忆起20多年前到延安参加暑期大学生支教的那段岁月。那是1995年暑假,我随着陕西大学生支教团来到延长县进行为期三周的支教活动。我们乘坐的大客车一路颠簸在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荒山秃岭、尘土弥漫,这是延安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我们支教的村庄就在一处黄土高坡上,光秃秃的荒山上稀稀落落分布着农田。“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是当时延安地区的真实写照。因为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很低,村民的生活异常困苦,善良的村民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大学生,那也只是玉米面窝窝头,还有加点盐巴的凉拌韭菜……清楚的记得,一场暴雨后,山坡上留下一道道疤痕似的泥沟,支教小学旁边的深沟里滚滚的黄泥水翻涌着波涛一路冲泻下来,伴随着隆隆的水声,让人惊心动魄,生怕脚下的土地随时也被卷入激流中。20年前延安留在记忆里的满是穷苦、荒凉的印象。

20多年时光流转,又一次来到了宝塔山下,眼前的风景完全变了模样。极目远眺,曾经的灰黄变成了满眼翠绿,到处是松树、沙棘、蔬果等。翻阅资料才知道延安从九十年代末开始退耕还林、封山禁牧,20多年的生态持续恢复,延安已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典范。2016年,延安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延安市完成退耕还林107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之前的不足10%达到现在的46.35%,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87.8%,昔日“黄土高坡尘土飞扬”的景象已成为了历史。

回望巍巍宝塔山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延河河畔绿树成荫,商业街头人流如织。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百姓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后,黄土高原披上了绿色的“被子”,农民也实实在在挣到了“票子”,每亩土地的收入增加到2000元以上,2020年9月实现全市整体脱贫。目前延安林果面积已达676万亩,年产值在百亿元以上,森林旅游年直接收入达1.2亿元,林下经济年收入8.1亿元,每年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达到了218亿元。延安变得处处山清水秀,瓜果飘香,这片革命圣地已经成为了人类的宜居地、盛夏避暑的休闲地,延安再次成为了人民心中“陕北的好江南”。20年光阴荏苒,延安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把曾经裸露的黄土沟壑、满眼的风沙,浇灌成为今天的绿意葱茏、生机盎然,创造了一个生态逆转的伟大奇迹。

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土壤中,这是中国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站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系列生态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等。延安20多年的生态巨变,正是陕北农村乃整个中国较短时间内实现“生态蜕变”的生动缩影。

踏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回望绿染山林、山花烂漫、蔬果飘香,让人心潮澎湃,为这方日新月异的圣地,更为这里更加美好的明天。相信到2035年,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