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100年风雨兼程,100年砥砺奋进。回首建党百年历史,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外曾祖父这样的革命先烈,不畏艰险、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还想起了我的外祖父,他继承先父遗愿,17岁参加革命,19岁被任命为抗日中心小学校长,对党和国家忠心耿耿,一生桃李满天下。
两代先人给我们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在建党百年之际,让我们铭记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牢记先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以不懈的奋斗姿态开创未来。
桃源一信杳无音 烈骨至今无处寻
我的外曾祖父,名叫张体用(1901年-1940年),生活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长期在山东潍县(潍坊)当兵,目睹列强对我国的欺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一直从事抗日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的外曾祖父在当地联络一些爱国人士,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并组织一批青年训练刺枪打拳。
1938年,我们成武县城沦为日寇统治。共产党八路军教导三旅,由杨得志任旅长率军挺进鲁西南,开赴敌后抗战。外曾祖父目睹我们县城沦陷,忍痛卖掉一亩半地,买了一支仿造枪,在桃花寺跟随杨得志参加了八路军。他曾任排长、司务长,后屡立战功,升任连长,活动在曹县一带。
1938年3月,八路军杨得志部队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这一年,战事频繁且险恶,外曾祖父可能有所预感,1939年春天,他从曹县桃源集仁和堂药铺寄来一封家书,信中谈了一些隐语:“我此次外出,到牛八嶺做一趟买卖,看来生意还算兴隆。”并嘱咐我的外祖父在家好好料理家务,谁知这竟然是外曾祖父的最后一封家书。
1940年2月1日,外曾祖父所在的冀鲁豫支队五大队在曹县西北十里娄庄一带活动时,突遭日军包围,战斗异常激烈,经过一天激战,打退日军5次进攻,一个连所剩的手榴弹都被战士们扔完了,最后突围时,外曾祖父与日本鬼子赤手夺机枪,为了掩护他的通讯员,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9岁。
为了祖国,外曾祖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后来,有关部门送来了慰问米、烈属证,但是没有遗骸,牺牲的具体位置,也不得而知。2015年,我的家人来到当时的主战场,现在为曹县娄庄乡政府驻地,寻找外曾祖父遗骨埋葬所在地,但还是失望而归。“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烈骨忠魂,不留姓名地长眠在了他乡。
外曾祖父牺牲后,留下外曾祖母和外祖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兵荒马乱年代,多亏我的外曾祖母性情直爽,不畏强暴,有胆有谋,在日军扫荡时,村里的老幼都多次到她的房院避难。她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和保护公共财产,敢赤手和日军夺枪。
继承先烈遗志 立志报效祖国
我的外曾祖父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对我的外祖父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外曾祖父殒国二十周年的时候,我的外祖父为了纪念他,曾写过一首诗:“噩耗传来举家寒,哀痛难忘恸地灵,家书仅起牛八嶺,热血洒尽黄河滩。革命未竟身先丧,英雄含笑鲁西南。若不脱胎把骨换,羞见先父与九泉。”短短几句诗,足以表达外祖父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的决心。
我的外祖父名叫张正维(1923年-2005年)。他的名字出自《管子·牧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寓意深刻,寄托了前辈对他使命担当、报效祖国的殷切期望。
外祖父生逢乱世,成长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一个半耕、半读的农民家庭。5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就教他认字、背诗。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反对他进私塾,坚持让接受当时的先进教育。1937年,年仅14岁的外祖父,考取了小学教师,成为当时录取教师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在我外曾祖父的帮助下,办起了学校。
1940年,外祖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那年成武县建立根据地,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外祖父和民众一起和日军进行抗战,使日本鬼子闻风丧胆,不敢轻易扫荡。抗战八年,外祖父他们没有向鬼子交过粮,纳过税。1941年,中共开办知识分子训练班,外祖父参加培训,学习如何抗战,怎样做群众工作、走群众路线,怎样搞合理负担(一项税收政策)。此外,外祖父还要每天换一个村子拉游击,多数是夜行军,住的是群众的草窝或柴堆。有时候挖路(挖两米深的壕沟,鬼子扫荡的时候把路口挖开,地方武装在沟内趁机打鬼子),有时候搞征粮、冬学、宣传等工作。麦征和秋征,这个工作不但艰苦还相当的危险。有一次,外祖父在征收麦粮时,遇到了敌人,敌人是一个班,况且武器也较好,外祖父只带了一个小手榴弹,结果外祖父的衣角被敌人的子弹穿了一个洞,子弹擦着皮肉过去的。战乱时期,外祖父曾六次被敌人抓住,险些丢命。为了保护八路军的枪和钱款,和敌人几经周旋,连夜把钱款送到安全的地方。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公粮,还曾被国民党军队的人马吊在树上,严刑拷打。
鞠躬尽瘁育桃李 老骥伏枥志千里
1942年,为响应上级号召,外祖父带领别人创办了抗日中心小学。年仅19岁的外祖父任抗日中心小学校长,办学条件相当艰难。当时鬼子、汉奸盘踞着县城和交通要道,抗日根据地有时候连盐都吃不上,别说买什么教学文具了,即使条件再艰难,为了配合社会活动,学校也要做好一切准备,比如,日伪扫荡时,要及时疏散学生,抗日课本要埋藏起来,老师还教给学生一些朗朗上口的抗日的歌曲,比如《日本鬼歌》《骂汪精卫当汉奸歌》等。
外祖父对党和国家忠心耿耿,有四十年的教书生涯,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从战争年代到建国初期,曾18次当选为县教育系统的模范先进工作者,离休后被县政府评定为全县教育名流之一,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成武县战争年代两个贡献最大的教育工作者之一。
外祖父一生光明磊落,为人处世刚直不阿。1957年,因为说了一句“要叫马儿跑,还不叫马儿吃草”,被错划成右派。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那时他已经退休三年了,但他无怨无悔,与198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为人民服务。外祖父离休后,共20余次应邀去学校和机关单位讲传统,讲历史文化。他说,离休不是革命生涯的结束,而是调换了一下革命岗位,在新的征途上,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参与成武县《教育史志》的编纂工作,编写两万多字的《战争年代教育工作回忆录》。他喜欢诗歌和写作,一生写了二百余首诗歌和二十多万字的《个人回忆录》。回忆录记录了他艰辛坎坷的一生,但在最后他这样写道:“我一生跟从共产党,自思无愧于党和人民。一个人一生能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人民,便心安理得,便是幸福,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安慰。”
今天,站在建党百年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致敬缅怀革命先辈。我要告诉像外曾祖父和外祖父一样的革命家和教育工作者们:在枪林弹雨、食不果腹的年代,你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在教学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你们克服困难,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如今,这世间如您所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全面小康即将成为现实。我们的双手要勇敢地接过历史的重任,踏着你们的足迹继续前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励志笃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