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0年07月14日 >> 第一版 >> 正文

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

发布日期:2020-09-23

  沈阳轻工业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之后,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成立了学科委员会,努力改进教学工作。在如今的校史馆内,陈列着几十本早已泛黄的“手写教案”。这些饱经岁月的纸张虽已陈旧,但在那一行行工整的笔迹、一张张清晰的图表之间,老师们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却依然熠熠生辉。

  1952年来校任教的张美娟老师的经历,就是当时学校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的典型例子。当年刚满21岁的张美娟,作为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的应届毕业生,接受国家统一分配来到我校。时任副校长张焕文,安排她给橡胶专业的学生主讲橡胶机械设备课程。

  接到这个任务,可难坏了之前从未深入接触过橡胶行业的张美娟。她愁眉苦脸地问道:“我是化工专业出身,橡胶厂我都没进过,橡胶机械什么样我都不知道,怎么上这个课?”

  “不要紧,那你就先到橡胶厂去看呗,边看边学就懂了。”张焕文副校长这样说,并且很快帮她办好了沈阳所有橡胶厂的入厂证。还找人陪她去工厂观摩学习轮胎、胶管、胶鞋等不同制品的生产过程,了解各种配方的性能。

  于是,张美娟每天白天就泡在炼胶、成型、压延车间里跟工人交流,晚上回到宿舍还要研究相关资料直到深夜。充分的实地考察加上丰富的知识储备,帮助她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为了精益求精地上好橡胶机械课,后来张美娟跑遍了全国知名的橡胶厂。听说哪个厂进了新设备,就赶紧去联系,带着学生一起去实地考察。“不到车间,没法讲课。”这是张美娟老师教学经验的精炼概括。

  当时学校成立的学科委员会,对正确组织教学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指导教学方法并解决相关问题的中心机构。分为造纸、橡胶、物理与基础课、数学,共4个学科委员会。要求教同一教材的教师,实行集体备课。有关教学方法、补充什么材料、留什么作业,都经过共同研究,并于课毕以后随时介绍教学情况、经常交流经验,促使教学质量有共同的提高。

  校长、教导主任、学科委员会主席,经常要去课堂听课,检查课堂教学工作,定时碰头研究,并将听课结果在教务会议上总结报告,推广好的经验。

  提起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学校原党委书记江从彬回忆道:“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向是十分关注的,哪怕在初创期,教学设备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师资紧缺,但为了能培养合格的国家建设人才,始终认真按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安排教学,从不放任和打折扣。这样教师的任务是很繁重和辛苦的。当时一无讲课津贴,二无奖金,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大家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发扬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当时很注意发挥教研室的作用,经常研究课程的重点、难点,试讲,互相听课,共同研究改进教学。很少有人计较个人得失和教学条件不足。”

  假期里,教师们除了带领学生实习之外,也主动要求充分利用暑期实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例如化学老师邓连甲申请到石岘纸厂实验室实习一个月,研究有机化学及分析,为下学期主讲有机化学课做准备;物理老师王宾如、黎天松申请到长春科学研究所实习一个月,配合高职物理学研究有关力、热、电等部分;数学老师陈作凯、王彭龄申请到大连工学院学习数学教材及教学方法。

  对于毕业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学校成立了业余大学,组织他们学习高等学校课程。利用暑期送专业教师下厂实习,以便他们进一步熟悉工厂的生产情况、操作技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且,学校还将他们送往华南工学院、大连工学院等高校进行2-3年的专业进修,有助于回校后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30周年校庆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教授何立中曾在校报发表《橡胶工程专业建设的回顾》一文,文中写道:“回想这个专业创办初期,正是新中国开国的第二年,正值抗美援朝时期,经济条件差,教学条件十分欠缺,后来又经历了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教师们只能白天上课、搞运动,晚上备课、辅导答疑或编讲义。最紧张时,经常干到天明,洗把脸就走上讲坛。尽管如此,师生们的精神状态好,干劲足,无怨言,把整个身心投入教学工作。重视教学方法,注意学生能力培养;提倡尊师爱生,教书育人,因而形成了较好的学风。这些,对自那以后乃至今天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这些从建校初期就扎根讲台的老师们,用实际行动奠定了学校的教风与学风。他们教书育人数十载,敬业奉献一辈子。培养出的一代代学子人才辈出,也见证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