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0年09月08日 >> 第二版 >> 正文

谱写服务青岛的新“青科大现象”

发布日期:2020-09-23

记者李粟

7月15日上午,“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在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揭牌,标志着青科大将全力打造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学科高峰,构筑起拔尖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转化“双高地”。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从提出建议到揭牌只用了1个多月时间,充分体现了青科大抢抓工业互联网风口、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姿态。

此次建设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谱写了服务青岛的新“青科大现象”,是青岛科技大学新时代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再出发。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参观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时指出,要发挥好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作用,进一步优化学科设置,把人才培养的教学、培训、就业、创业从一开始就结合起来,打通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依托高校、企业等力量,打造细分垂直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感召更多工业互联网领域专业人才到青岛发展,构筑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高地。

建设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学科高峰

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是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由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崂山区人民政府联合共建,面向立德树人、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的开放新型学院。

学院立足青岛科技大学学科专业和政产学研融合办学优势,积极顺应世界工业互联网大潮,主动对接德国工业4.0,紧紧围绕产业链建强人才链和创新链,挖掘整合全球工业互联网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资源,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协同攻关,全面构筑面向产业的新工科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工业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一流人才,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及转化,为青岛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山东建设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引领区和创新驱动融合应用示范区以及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除了联合共建单位作为第一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外,理事单位由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政府、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3家单位组成。专家委员会则由加拿大、德国、丹麦的7位工业互联网权威外籍专家和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柴天佑院士、单忠德院士等12位国内专家组成,共同为工业互联网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对于牵头建设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基于学科专业优势、政产学研融合以及丰富的基础应用场景,青岛科技大学有自己的底气。青科大党委书记马连湘说,2020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显示,青科大实现专利转化244件,位居省属高校第1位。此外,学校近5年有1万余人留青就业,2019年本科毕业生留青率为54.11%,位居驻青高校首位,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学校积极响应号召,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努力建设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全力打造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学科高峰,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能力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为高水平高起点建设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青岛科技大学充分发挥中德合作办学优势,突出“国际视野、青岛风格、平台思维、开放办院”,联络整合从事工业互联网前沿创新攻关、工程技术变革的顶尖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建设,精准赋能青岛工业互联网崛起。

现阶段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是依托青岛科技大学的8个学院、11个学科、28个专业、67个实验室、80余部教材来建设,发挥学校在互联网、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下一步,青科大计划立足崂山校区90亩教育规划用地,建设以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为主体的人工智能科教产融合园区。

构筑拔尖人才培养高地

人才是全产业生态的核心要素。青岛科技大学在70年办学历程中,以其独特的橡胶、化工、工程人才培养特色,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立足这个高水平人才培养根基,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将重点培养政府政策规划、产业战略布局、核心技术研发、通用技术应用、优质师资等专门人才,打造青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针对青岛工业互联网全价值链体系各层级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短缺的现实,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立足产业、聚焦产业、服务产业,以新工科思维,挖掘整合中国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资源,培养工业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一流人才,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一流人才教育基地”。

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将开展急需人才培训与专门人才培养。首批面向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企业高管、教育工作者、技术工程师、在校学生等5类人员,针对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工业互联网底层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数据应用分析、行业应用推广和实施等内容开展非学历培训。此外,学校已经与北京东方国信达成协议,按照本科招生,主办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本科专业,专门开设工业互联网课程模块,预计2021年学生规模500人左右,5年内学生总数达3000人,连同相关专业学生总数10000人。

学院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引育高端师资,量身定做“课程体系”。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突出人才强院,聘请全球顶尖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担任学院特聘教师,并根据教学效果定期调整更新师资。打造一支由“学术委员会、兼职教授、德国院士、国家外专、客座教授、产业教授”等组成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通过短训、派驻、项目合作等形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师资,聘请行业实战能力强的科技人员作为客座教授、创业导师,邀请合作单位专家学者和产业教授参与到具体的培训授课及实训活动。

课程体系方面,运用专业思维,学习借鉴深圳和杭州经验,精准聚焦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和人才链,针对不同企业、行业、政府对工业互联网的不同需求,提供从工业互联网通用基础、支撑平台技术到面向特定行业与产业的互联网平台使用,量身定制一体化培训课程体系,对政府及企业高管、高校教师、职业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技术工程师、在校学生等开展全方位教育培训。突出产业兴院,所有培训课程、教材、案例等均源于产业,用产业最现实最直接的技术发展实际,提升学院教学实效性、针对性。

青岛科技大学与北京东方国信联合建设的大数据实训平台2019年已经投入运行,现有的工业互联网相关实验实训室基本满足前期相关课程的实训工作要求。将根据工业互联网培训的具体需求,进一步建设各类工业互联网专用培训实验室。

青岛科技大学还与海尔卡奥斯、东方国信、竹云科技等工业互联网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拔尖人才培养格局,快速补足青岛市工业互联网全价值链领域各层级人才缺乏的短板。

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建设带来的人才效应将有效带动青岛市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和提质增效,有助于青岛市打造国际领先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集聚全球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覆盖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助力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

打造技术创新转化基地

青岛科技大学现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橡胶谷国家孵化器、国家新材料科技企业孵化器等3个国家级孵化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家,包括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在青岛并正在转入工业互联网生态链。联合北京东方国信、青岛海湾集团等成立“化工橡胶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在化工橡胶工业大数据平台、高能耗企业能源精细化管理系统、基于大数据的区域能源智慧管控一体化、“2+3”智慧医疗信息技术服务、虚拟现实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研究、智慧海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卫星大数据等领域,具备了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的场景优势。

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充分彰显产教学研融合特色,重点开展智慧化工软件与系统、智能制造软件与系统、机器人软件与系统、综合能源优化软件与系统等方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先进企业协同攻关,力争在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上取得重要成果。

学院运用生态思维,围绕产业“双招双引”。在前期与北京东方国信、中科曙光、浪潮集团、欧比特、海尔、海信、HP、百度、甲骨文(ORACLE)、软控、高信、赛轮等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下一步重点将他们的人才、平台、技术、数据、案例等优质资源引入青岛,纳入学院培训培养和科技攻关体系。

在青岛科技大学20年中德合作办学的坚实基础上,围绕青岛工业互联网现实需要,依托现有中德标准研究所、中德经济工程研究所,重点开展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院、德国工业4.0基地、德国工程院、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等10余个德国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研发机构合作,关联耦合“德国理念”。大力引进德国先进工业技术体系、ASIIN国际认证及相关专家,将德国工业4.0理念、教学经验、工程技术及国际标准引入青岛。

学院还将开展产教学研协同攻关“共性技术”。用平台思维,做好发展乘法,联合国家一流团队,汇聚高端专业人才,对标国际国内最前沿技术趋势,围绕青岛工业互联网行业瓶颈短板以及国内外工业互联网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新型技术,针对工业互联网领域科技、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进行协同攻关和研究,依托学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提升服务青岛贡献度。

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将围绕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补强创新链,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运行模式,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建设以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为主体的人工智能科教产融合园区,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及转化,深化产教学研深度融合,力争在关键共性技术和行业专攻技术开发上取得一批有质量的成果,打造青岛工业互联网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策源地”。

“青科大将搭乘青岛工业互联网发展快车,探索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新思路,构筑全国乃至全球工业互联网产业一流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创新转化基地,谱写服务青岛的新‘青科大现象’。”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克正表示。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