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橡胶工业在青岛得到集中发展,聚集了以原青岛橡胶二厂、六厂、九厂、同泰橡胶厂等著名企业为代表的众多大中型化工企业,生产轮胎、车胎、胶带、胶管、乳胶制品等,形成了一个橡胶制品和相关衍生产品的产业链。
当时沈阳的学校规模已不能满足要求,校址附近缺少发展的空间。而青岛的橡胶厂生产的品类比较齐全,有利于学生进厂实习。鉴于青岛橡胶工业在全国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的角度考虑,1954年12月,原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决定将沈阳橡胶工业学校迁到青岛办学。
1955年,轻工业部指示将上海制药工业学校并入我校。合并仅一年后,又分为了两个学校,原先的橡胶专业迁往青岛橡胶工业学校,合并的制药专业迁往沈阳新建的沈阳制药工业学校。
如今青岛科技大学四方校区的校址,在60多年前是一处远离闹市的僻静之地。在李村河入海口南岸,有一个被称为“盐滩”的城中村。盐滩,顾名思义,就是晒盐的滩涂,这里自古以来就出产食盐,早先的村民世代以晾晒海盐为业。在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高潮中,盐滩古村落的宁静终于被建设者勘探的脚步声打破。
1956年1月23日,轻工业部批准成立了青岛橡胶工业学校筹备处,迁校工作正式拉开序幕。筹备处的建设者们来到青岛沧口四流路附近的这片盐滩,选址、测量、设计、动工,他们计划要在这块面积近200亩的土地上,建设一所秋季开学时能容纳960名学生的中等橡胶专业学校。
首期工程项目包括:教学大楼、教职员及学生宿舍、食堂兼礼堂、金工实习工厂、专业实习工厂、变电所、运动场等,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占地10万平方米。在教学大楼中,设有教室、办公室、会议室、阅览室、绘图室、仪器室、药品室,以及各类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金工材力实验室、电工实验室、原材料分析室、物理性能实验室、天平室和电热室等。新建学校的规模相比沈阳校园明显扩大,教学设施也更加充实完善。
据当时被任命为筹备处副主任的吴守儒回忆,3月5日正式开工,要求在9月中旬前完成教学大楼、3栋学生宿舍楼、2栋教工宿舍楼的建设任务。除了土建工程外,还要购置家具5000多件、体育设备700多件、仪器600多件等。
时间紧任务重,当时还面临着设计资料不全、建筑材料供应不足、劳动力配备不够等诸多困难。并且那时的施工技术水平低,除水泥搅拌机外几乎没有机械设备,要靠工人用木板托着砖头来回运送。筹备处也是人手短缺,最多时才配备了9个人,分别负责计划与统计、材料供应、家具购置、仪器设备购置、财务兼文书等工作。他们每天都忙得连轴转,回到附近的原橡胶二厂招待所休息时已到凌晨,但人人都是热情高涨地投入其中,全力推动着工程如期进展。
临近暑假时,筹备处的同志开始进行招生宣传工作。他们自己刻蜡版油印招生简章,到各个中学去张贴、分发、邮寄。我校招生受到广泛关注,学生报名踊跃,达1500人之多。
当时学校的总务主任蓝孝贤,在沈阳带领师生们为迁校积极准备,紧张有序地开展物资打包与分批装运的工作。他们起早贪黑、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地把一件件教学用具、一摞摞图书资料整理装箱,连一张纸一根绳都没有落下。因此,我们才得以在6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看到建校初期那些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重温那段令人回味无穷的往事。
1956年8月,沈阳橡胶工业学校的师生们在完成暑期实习之后,分批出发,陆续迁往青岛。那时没有直达火车,途中在天津和济南设立了中转站。数百名师生和家属,携带着沉甸甸的图书资料、教学用具、实验设备,满怀着对全新校园的美好期待,前后历时一个多月,全部从沈阳迁来青岛。
9月19日,青岛橡胶工业学校举行了新学期开学典礼。自此,我校正式扎根黄海之滨的青岛,翻开了学校发展史的崭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