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周慧:用艺术课堂点亮学生人生

发布日期:2021-05-13

学生记者 陈雯雯

周慧,山东淄博人,1988年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美术系工艺绘画专业。早年在《山东交通报》《淄博交通报》《集体运输杂志》担任美术编辑,为全国各级报刊绘制插图、刊头、漫画等图片上千余幅。后调入张店区柴油机厂子弟学校,任美术教师;现任张店第一中学一级美术教师。从教近三十年,她坚持“教育当以慈悲为怀”的理念,用爱去关怀每一位学生,用自由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帮助每一位孩子。

耳濡目染,埋下艺术种子

上个世纪,经济条件远远没有现在优越,孩子学习绘画对一个家庭而言是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幸运的是,她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大家庭。她的祖母、外祖母和母亲都是民间剪纸艺人,每当村子里有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村里人都要提前来找她们家人帮忙剪纸。而周慧姥姥的剪纸水平更是巧夺天工,在周慧的记忆中,只要她能想出来的东西,就没有姥姥剪不出来的。

民国时期,由于她的太姥姥只有一个女儿,所以一家人十分重视对她姥姥的教育。她的姥姥从小就被送去秀坊里学习女红、剪纸和绣花,日后又将这些手艺教给了她的妈妈。她的妈妈和姥姥经常在家里剪纸绣花,而她就在一旁默默地看着。长时间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之下,她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童年时候,周慧家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画作,心血来潮,她会在自家的墙上涂鸦画画。她父亲不但不会辱骂责怪她,反而鼓励她继续去画。“我父亲总是说墙脏了可以再刷一遍,他从来不会压制我的天性,总是鼓励和支持我的行为。在我小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画画是‘不务正业’,但我父亲的理解和关怀为我绘画兴趣的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慧回忆道。

她对于艺术的不懈追求,起源小学一年级。小学第一节美术课上,老师要求画白菜,她在本子上画了一个翠绿的大白菜,老师称赞“这棵白菜足足有十五斤重”,并鼓励她以后考艺术院校。她说,老师的这次称赞坚定了她日后学习美术、报考艺术院校的决心。

传承技艺,研究校本课程

前些年,周慧的姥姥和母亲相继离世,而她们生前的作品也因为家族不重视烧掉了许多,只留下了母亲一小部分剪纸作品。周慧认识到,剪纸作品难以保存,但这项技艺却会因时间沉淀而愈显珍贵。于是,她发挥自己的职业特长,开始研究校本课程,将剪纸艺术引入到了课堂上,亲身教授学生学习剪纸技艺,让更多学生认识到剪纸的魅力,认识到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虽然现在小学和初中课本上都有剪纸,但是书上的方法普遍太繁琐,许多老师也习惯让学生先临摹画好,再下刀去剪。针对这个问题,她编纂了一本剪纸教材《趣味剪纸》。上课时,她主张让学生直接剪,而不是画出来比着线条剪。“对于小孩子而言,画出来顺着线条剪是不好操作的,而且这些条条框框会‘框住’学生的思维。相反,学生随意一剪,就十分自由活泼,不死板。”在她所执教的级部中,学生自己创作的剪纸作品装饰于各个班级内外。每逢学校艺术节,便是学校的一道风景线。

无论是剪纸教学,还是平时的绘画教学,她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有一次设计班徽标志,她看到有些学生翻书比着画,她顺势教育学生:“所谓设计就是不同于别人的东西,必须是自己的东西,比着画就是抄袭。”在剪纸课上,她启发学生用剪纸艺术表达爱护环境的主题,学生们因势造型,因材施艺,创造出让人惊奇的“人头树身”等众多作品。

除了教学研究,她还特别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课外,她自学陶艺,学成后在校内开设了陶艺课,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去年春节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她在家创作了一系列“抗疫”作品,手中的画笔从未放下。

重在鼓励,努力成全孩子

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压力大,因此在周慧的课堂上,她坚持“以自由为本”,让学生充分释放天性。她说:“语文一笔一划都各有讲究,数学错一个步骤就全盘皆错,而美术不像语数外这些学科一样追求严谨。学生画得越离奇说明创作力和想象力越强,也更应该得到鼓励而不是鄙夷责骂。”

“孩子是在鼓励中成长的。”这是她多年来总结出的教学经验。她告诉我们,她所工作的张店一中,很多学生父母都外出打工,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她深知这些孩子在其它方面已经落后于城里孩子许多,甚至有些孩子小学没有接触过美术课,所以她在课堂上尽力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时间和关怀。课下,她还会把自己攒的纸笔赠送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她坚信“教育当以慈悲为怀”,用自己切实的行动和力量爱学生,努力去帮助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

周慧曾多次获淄博市百灵艺术节、张店区科技艺术节优秀辅导老师。课下她常变身“孩子王”,带领孩子从课堂走向大自然,指导学生进行写生创作。她说,虽然自己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教育学生,陪伴学生度过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但也是学生在陪伴自己,度过人生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从1991年教学至今,她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她看来,生活无处不“艺术”,要用艺术的课堂点亮学生的人生。

(指导老师 李粟)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