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锚定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高分子学院聚焦橡胶特色,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学校科技创新发展。
一、聚集橡胶特色,发挥“有组织科研”学科优势
高分子学院在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筑高峰、强特色、厚基础、重培育”学科建设思路指引下,围绕《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着眼于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充分理解国家战略意图以及产业和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深化优势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推进学科交叉发展。
高分子学院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独特的“橡塑材料”主干学科,发展了“功能材料”新兴学科,培育了“凝聚态物理”支撑学科。其中主干学科继续强化特色,其科研工作涵盖了“橡塑材料”全产业链3个关键科研方向:新材料合成、成型加工和资源化循环利用。“功能材料”适应新工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其科研工作涉及高分子基能源材料、生物材料、光电材料、分离膜材料和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等科研方向。“凝聚态物理”支撑学科,其科研工作涉及高分子构-性关系、模拟与计算和流变学等科研方向,同时积极探索涉军涉海等领域。
二、加强科研平台内涵建设,激活“有组织科研”创新活力
高分子学院坚持发挥橡胶领域科研平台优势,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学院在教学、科研中的协调、组织、统筹规划主导作用,强化自身科研能力、科研质量的提升,整合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梳理科研方向,瞄准新产业、新业态、新需求,规划建设新的科技平台,在现有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基础上,获批山东省橡塑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三、凝聚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快“有组织科研”人才积蓄
高分子学院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近3年两位教师获评青年泰山。在创新团队上下功夫,基于学院现有的科研特色与优势以及学科发展需求,重点围绕以下5个研究方向引育人才:橡塑新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橡胶高性能化及资源化利用、生物医用材料合成与应用、高分子基功能材料及应用、聚合物多层次结构及功能调控。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学科团队,紧盯大平台、大项目,从合成、材料、应用各个环节,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努力产出一批影响力大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四、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打通“有组织科研”的创新链条
高分子学院深入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及资源分布等客观条件,加强科技产出、科技协同,通过重点科研项目孵化,院企科研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重点项目,张学全、贺爱华、华静等团队致力于二烯烃橡胶合成,成果在独山子石化、京博石化等地落地。辛振祥团队致力于橡胶加工及废旧橡胶循环利用。学院老师积极和行业对接,每年承担校企合作课题近200项。近三年,学院到账科研经费约1.3亿元。形成一批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以此赋能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区域企业创新活力,将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应用到社会当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五、推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做好“有组织科研”学生培养
高分子学院强化与国家科技战略部署衔接,重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培养人才,积极制定符合行业转型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切实担负起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的重大使命。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把科研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理念,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不断地充实教学内涵,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多位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该学院研究生洪子通主持的参赛项目《万橡更新因材施胶-氢化丁腈橡胶绿色催化的先行者》荣获全国金奖,实现了学校参加此项赛事夺金的突破!此外,李春锋同学主持的参赛项目《瑞卜思抗癌新药——癌症患者的福音》荣获全国银奖,实现了该学院获奖数量、质量的“双丰收”!
下一步,高分子学院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锁定“四个面向”、围绕“两服务一引领”,努力在学校建设“特色鲜明 走在前列”高水平大学进程中走在全校前列,做出更大贡献。(方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