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老师,从教以来几乎年年获评学校毕业生“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课堂上的她,严谨认真而不失幽默风趣,讲解深入浅出而不乏“干货”;课堂之外的她,与学生交朋友,聊爱好,谈人生,“润物细无声”。这位“80后”教师在自己十几年的美好青春年华中,坚守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于平凡中见大爱,于细微处显真情,用行动和真情书写着美丽人生。她就是德语系主任巫莉丽副教授。
以业育人 桃李芬芳 做学生学业的夯基人
巫莉丽老师从德语专业创办伊始,先后承担了基础德语、高级德语、跨文化交际导论、德语语言学导论、德语文学史、德语笔译、德语口译、经济德语、商务德语、德国概况、科研方法导论与实践、高级写作等多门课程教学任务,几乎覆盖了德语专业的所有专业课。虽然辛苦,但也因此练就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游刃有余的教学能力。十几年来,她立足讲台却眼观世界,不断钻研新的教学理念,打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巫老师的课堂从来不是照本宣科。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兴趣、有收获,如何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提升能力,她一直在积极思考和探索。对低年级学生,她注重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对高年级学生,她强调提升学生的国情研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把课程思政和跨学科视野融于教学实践中。通过“时事新闻做导入——教材研学为主体——专题报告成亮点——课堂讨论促产出——课后拓展强深化——团队交流保长效”的螺旋上升式学习循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确保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注重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兼具全球视野和爱国情操的外语人才。
巫莉丽觉得,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在科研上也不能松懈。教学和科研应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科研、教研源于教学实践,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强的支撑和更高的站位。近年来,她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等8项教科研项目,参与省部级、市厅级教科研项目近20项;她编著的《跨文化研究入门》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家级规划教材被全国各大高校德语专业选用。
在学业上,巫莉丽给予学生专业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她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多次获评校级优秀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山东省高校德语口译大赛一等奖;带领学生参加“青岛德国文化周”等社会实践,把教学从课堂延展到课外;另外,给学生介绍实习和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锻炼提升。
凭借点点滴滴的真心付出,巫老师获得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和好评,累计12次获评青岛科技大学毕业生“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在她心里,这是无比崇高的荣誉。在她眼中,学生的喜爱是对她最大的认可。
以爱育人 师情永彰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课堂之外的巫老师,关心学生成长,善于与学生交流。对她而言,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立德树人是她不变的初心,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结合自身工作学习经历,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经验,用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竭力培育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时,当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时,当学生纠结考研还是出国时,当学生难以抉择工作时,他们总愿意找巫老师交流,巫老师也总会耐心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她在真正地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获得学生们的认可、尊重和喜爱,曾获评青岛科技大学第二届“十佳班主任”,多次获评校级“优秀班主任”。
巫老师认为,学生培养得好不好,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或是考研率、就业率,更要看学生毕业之后的三、五年乃至十年的长期发展状况。巫老师与学生们的师生情谊并不会因为学生毕业离校而中断,反而毕业多年的学生还会时不时找她聊天。在面临求学或工作抉择时,也会寻求巫老师的建议;在取得新的成绩时,也会与之分享喜悦。
十六载的教育生涯中,巫老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有的在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有的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担当重任,有的在经济商贸、教育文化领域施展拳脚。这些毕业生们已成为青科大培育的出色“信使”,在业界和社会上传播着青科大德语专业的良好口碑。
此外,巫老师利用微信平台建立了“青科大德语系校友群”,德语专业的6名老师、16届毕业生和4个年级的在校生都能够随时保持联系、分享学习或工作信息,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也正是得益于这个平台,在学校70周年校庆之际,她能够迅速联系上各届毕业生,发起的号召也能得到积极的回应,最终德语专业师生累计捐款11.7万余元。这11.7万元在学校的校友捐款中可能并不起眼,但对于一个只有6名专业教师,每年只招收1个班级,目前仅有300余名毕业生的德语系来说,是令人惊喜和感动的。小小的德语系呈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也彰显出了卓越的教育效果和强大的育人力量。
勇于担当 凝心聚力 做专业发展掌舵人
巫老师从2009年开始担任德语系主任,她带领团队为德语专业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6人的教师团队,撑起了一个本科专业,负责德语本科专业四个年级的全部课程以及全校研究生德语二外、公外课程。德语专业历年招生、就业情况良好,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小团队蕴含着大力量,小语种也有大作为。凭着坚定的信心、科学的规划和高效的方法,在巫老师的带动下,近年来,德语专业年轻的教师团队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6人团队中已有3人评上副教授,2人博士毕业,2人博士在读,累计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0项,市厅级、校级课题近20项。
此外,德语专业与德国班贝格大学、帕德博恩大学签署了选派交换生的合作协议,选派的学生获得德方教授好评,多人在毕业后继续到德国攻读学位;与中德生态园、青岛市中德交流合作协会签署了共建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提升了德语专业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德语专业实现了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国内外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破和发展。
除了负责专业建设和系部管理,巫老师还担任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尽心完成学院党委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如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工作、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等。同时,她还担任多语种党支部书记,自多语种党支部获批学校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来,她积极探索如何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凸显实效和特色,力争实现支部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双带头、共促进”,积极推进“凝心聚力同心圆”——“4L”标准(Languages、Love、Lead、Level)打造多语种特色育人平台创建,强化党建引领,促进德语、俄语、日语、朝鲜语四个语种专业“1+1+1+1>4”的协同发展共进。
发挥特长 服务社会 做中德交流助力者
巫莉丽老师的教学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联系实践,是因为她从不囿于象牙塔中死读书,而是延续了大学以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习惯,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青岛市对德交流的各项活动。
巫莉丽老师自2014年起担任青岛市中德交流合作协会副秘书长,主要负责协会文化交流、教育合作、智库建设、外事服务等板块的工作,承担翻译、联络协调、活动策划与执行等任务。工作推进有思路,任务落实有章法,专业领域有特长,多年来积极参与青岛市德国风情街建设、青岛市德国文化周活动、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访青接待以及协会组织的各项重要会议和活动,以过硬的专业特长和优秀的综合素养为推进青岛对德交流合作奉献力量。
此外,她还担任青岛德国研究会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校友会理事,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服务社会,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发展专业,为自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工作岗位。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所有将来皆是可盼。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金光闪闪的奖牌,巫莉丽老师却甘之如饴地踔厉奋发,用平淡却又不平凡的点点滴滴实践“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人生追求,用不悔的青春书写育人诗行,用不变的初心拥抱美丽芬芳!
(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