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范 >> 正文

张卫锋:既要敢想敢干,更要能干会干

发布日期:2023-03-01

——访机电学院副院长张卫锋

记者 李粟

在学校2022年度横向科研项目明细表里,机电学院副院长张卫锋签下的860万元大单引发关注。该项目为青岛科技大学与特高传动技术(河北)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重大校企合作项目,企业才跟我校接触两年就认准了青科大,直接把建新厂的大项目放心交给张卫锋团队来做。

在另一份学校2022年度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情况统计表中,指导教师张卫锋的成绩同样亮眼——他指导学生获得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一等奖1项,还有各种B类学科竞赛全国二等奖6项……可谓是指导学生屡获大奖的“专业户”。

张卫锋为何这么牛?他搞科研签大单、带学生拿大奖到底有什么秘诀?在记者对他和两位学生代表的采访中,一位同学仅用8个字就一语道破玄机——他说,张老师是个“敢想敢干、能干会干”的好老师。

要有恒心、有决心、有信心

张卫锋自2005年来校任教,一直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从事教学工作,公差、液压传动、工艺、刀具等机械专业相关课程几乎都上了一个遍,也跟着老教授们学习到了一些教学和科研的好方法,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来校第二年,他开始参与学生实践教学管理,协助学院负责管理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日常教学工作。机械工程专业是一个对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尤其是做科研和项目开发时要求经验丰富。因此,他经常跟着负责实践指导的老师们学习加工工艺和方法,熟悉工艺流程,不断增强自己的设计和实践能力。

2009年,有企业主动找上门来,才谈了两次,他独立承担的第一个横向项目就顺利确定下来。张卫锋告诉记者,由于企业需要的大多是解决实际问题及智能装备改造,所以必须弄明白企业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然后再从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出发,进行沟通交流、方案论证、计算设计等。他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关于橡胶输送带刚性检测问题,由于在前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掌握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参考资料,深入企业了解生产一线需求,大约花了6个月进行反复论证和优化设备的设计方案,实际设计只用了不到2个月,加工调试3个月后,到企业一次调试成功并授权了国家发明专利1项。

刚开始做项目时,所有的方案和设计都是他亲自完成,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设备组装等环节事事都是亲力亲为。虽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及团队发展的思路,但也牵扯了大量精力。随着项目越做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他意识到团队建设愈发重要。“凡事可能不需要亲为,但不能不为,所有项目的设计方案一定要参与,掌握第一手技术资料。”张卫锋说,“做科研一定要有恒心,选准了方向就要坚持做下去;要有决心,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成功。”

谈及自己这些年做科研的体会,张卫锋表示,有组织的科研,是未来大项目、大合作、大公关的重要发展模式。机电学院领导多年来一直提倡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支持老师到企业洽谈项目。机电学院院长何燕、党委原书记孙立军,都曾多次陪同老师去企业交流,一起参与项目的洽谈、企业的拜访,助力学院的大项目、大合作、大公关。

这次签下的860万元大项目,是从2021年开始和企业接触,最初进行了30万元的平台建设项目,解决了企业的一个技术难题,后来张卫锋又与该企业合作了50万元、70万元的项目。项目圆满完成后,企业负责人说:“以后公司的新研发项目就和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建新厂的大项目也要交给青科大来做。橡胶黄埔,名不虚传!”

科研和育人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张卫锋言传身教,他培养出的学生们科研能力也是出类拔萃。参与项目多的学生,往往在求职期间受到多家企业的青睐,甚至在面试现场就交流起了技术问题。

他培养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李念聪,毕业后刚进入青特集团,就在公司“设计图纸大比武”中夺冠,引起了技术部部长的注意。他从车间基层干起,短短几年已经成长为分公司总经理。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刘致君,读研期间负责申请了多项专利,现任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危化品项目部经理,不久前代表企业向母校捐赠了价值50余万元的危化品安全管理设施。

目前在读的机电学院大四学生宋文博,大一刚入学不久就表现出对科研的兴趣,经辅导员推荐,加入了当时张老师刚组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创新方法工作室。这个工作室里,汇聚了学院里爱好科创的近十名同学。张老师每周都给大家安排新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在组会上进行模型展示和PPT汇报,节奏紧张,大家进步都很快。

宋文博在这个环境中如鱼得水,选定了智能制造方向进行科创研究,大一当年就在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中勇夺国家级三等奖。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大一时就发表了实用新型专利,大二上学期投出的发明专利也成功获批。三年来,他在A类学科竞赛中获“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银奖、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在B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张老师一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除了在参与科研课题基础上去做创新,还要求我们从零开始自己想创意。”宋文博同学说,“老师从不干扰我们的创新思路,他常说自己的创新能力比不上我们,按学生的想法来,一切皆有可能。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我们的长远发展考虑,真心是为了培养学生。”

平日里,张卫锋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注重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鼓励他们参加学科竞赛、在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多实践来提高能力。学生自主设计出图纸后,他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加工零件。他尊重学生们的想法,每次学生参赛都是自己提出题目,老师只帮助他们优化细节、提供资金支持。

机电学院大三学生张钰鹏,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一年之内就喜获三项B类学科竞赛的全国一等奖。他告诉记者,在一次筹备比赛的过程中,设计的作品需要一个关键零件才能运行,常规的做法是直接找一个代工厂去加工,但是张老师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零件。他在机械工程训练中心花了一周时间终于亲手加工出了零件,安装后效果很好,得到了评委认可。

“搞科研要像张老师那样,要有敢想敢干的精神,买不到的东西就自己动手干,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也要像他那样能干会干,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想方设法自主解决问题。”张钰鹏同学说。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