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范 >> 正文

王磊:牢记使命育人才 坚守初心勇担当

发布日期:2021-12-16

王磊,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首届教书育人楷模。2006年起就职于我校,曾任青岛市生态化工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副主任。

从教15年来,他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始终坚持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原则,立足高等教育实际,坚守投身教育事业初心,坚持立德树人,实现教学育人和科研育人相统一,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

师德铸魂 言传身教

教育是百年大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脚点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王磊在日常教学中,从来不忘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理念融入教育各领域、全过程。每次课堂上,他都会讲述学习课程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意义,激励学生们刻苦学习,早日为国家做贡献,勇担重任成为国之栋梁。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书育人,育人重于教书,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的要求,身正为范,爱岗敬业。

2021年3月,课题组一名学生被诊断为急性肾衰竭并伴随肿瘤转移,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王磊就站了出来:“国家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他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和学生共同为该同学捐款12万余元,并为此四处奔走,寻找好的医院和专家,亲自带着筹集的善款前去医院看望学生及家人,给他们带去鼓舞和战胜病魔的信心。随后他号召大家积极转发水滴筹,传递爱心,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社会爱心人士捐助,水滴筹筹得爱心款共计23万余元,全部用于该同学的医药费用。

他的行动看在众人眼里,也记在了大家心里!此事充分彰显了王磊的大爱精神和奉献情怀,受到师生好评。

以本为本 课程育人

本科是大学教育的起点,王磊始终注重本科教学,用他的话说,这是筑基,是立心,是引导学生成才的关键的第一步。在本科教学中,他始终坚持以本为本、课程育人。自2006年入职以来,他先后讲授了基础化学原理、高等无机化学等本科生核心课程,课程教学工作量4000多课时,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06人次,参与本科生毕业答辩500余人次,指导的本科生多数进入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学府深造。

潜心教学之余,王磊不断总结、提升,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归纳分享,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精心组织教学,以教好学生、让学生学到知识为己任。2020年,当他知悉研一新生要参加山东省高分子实用技术大赛项目后,积极带领学生们一起克服实验条件有限、科研思路不广、实验操作技术掌握不牢固等种种困难,最终顺利结题。他特别注重培养大三、大四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参观学习,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态度。他还经常为考研的同学们辅导专业课、推荐学校、联系导师,在他的帮助下,有20多位同学顺利录取到重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0多位同学去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王磊要求自己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要求教出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能站得牢、立得稳、走得远。课堂教学之余,他积极鼓励学生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与社会实践相融合。

刻苦钻研 硕果累累

王磊师从冯守华院士,主要从事能源储存与转换材料、光电催化、超分子化学、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等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把MOF材料和无机粘土凹凸棒复合,极大提高了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合成出首例三棱镜高稳定性金属有机钠盐,创新性地提出了在有机溶剂中合成金属钠盐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被国内外同行广泛采纳;首次制备出微孔亚磷酸铍开放骨架化合物,拓宽了微孔材料的研究领域。

他注重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思路清晰,协调能力强,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平台优势,积极组织力量申报并获批了青岛市生态化工与绿色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生态化工与新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作为骨干积极组织材料和答辩PPT,成功申报获批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引智):生态化工过程与介尺度结构材料创新引智基地,协助冯守华院士在青岛开展了产学研服务,协助组建了青岛科技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校级重点实验室并任副主任,组建了能源转化与存储材料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团队,夯实了核心竞争力。

在基础研究领域,王磊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 近5年,指导研究生在Nat. Chem.Nat.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J. 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Science. China. Chem.、科学通报等材料、化学学科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00余篇,SCI他引5000余次,并多次被邀作为封面文章发表。相关成果被Chem. Rev.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权威期刊广泛引用和评述,应邀Research Highlight和News分别被Lab Chip、WILEY-VCH出版集团旗下Chemistry Views和美国化学会Chem. Eng. News专题报道。目前王磊应邀担任Nano Research和《催化学报》期刊青年编委。

团结协作 持续发展

作为团队带头人和负责人,王磊一直以培养具有梯次、配备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团队为目标,从拓宽青年教师科研思路,提高高水平、高等级课题申报能力入手,通过学术交流、到单位企业参观、参加研讨、培训等方式了解专业前沿发展现状,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王磊团队意识强,有些青年教师刚进入学校,资金不足,他主动免费提供实验设备和场地,帮助他们开展科研工作;每年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项目申报,他总是不辞辛苦为年轻教师反复修改申报书,将个人积累所学毫不吝惜地倾囊相授,得到青年教师好评和尊重,更得到了团队老师认同与拥护。

2020年他带领团队在科技项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喜人成绩,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 (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项,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项目1项。王磊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培养山东省优青1人;指导的研究生9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0名研究生分别考入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牢记使命育人才,坚守初心勇担当。王磊用实际行动切实做到了立德树人守初心、爱国奉献担使命,时刻以砥砺奋进的精神状态,奋斗建功新时代。(本报记者)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