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特稿 >> 正文

高密校区:着力画好“课程思政”同心圆

发布日期:2021-09-29

高密校区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着力画好“课程思政”同心圆,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凝聚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育人合力

找准教师思政教育与业务培训“结合点”,全方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将党的理想信念教育与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相统一,把党的路线方针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业务培训一体化落实。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创意设计工作坊”“一线教师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认知升级与设计创新”等线上线下培训20余场,参与教师300余人次,引导教师将课程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知识内化为智慧,将思政内化为品格。

凝聚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育人合力,增进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认同感。组织思政教师与数理教师、外语教师、化工系教师、经管系教师等开展专题研讨和集体备课,利用思政课教师学科优势,帮助专业教师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整合。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设计育人目标、挖掘育人元素、研究育人方法,通过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保障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

发挥榜样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抓典型,强引领,课程负责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试点,模式成熟后推广至整个课程教学,形成以点带面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先后组建了石姝慧《大学英语》、郑业双《模拟电子技术》、杜蕾《化工原理》、赵成刚《Android程序设计》等10余支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维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重构课程框架和内容,再造课堂教学流程,并通过反复“磨课”,实现精准讲解。


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提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效力

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覆盖、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

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方面,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人文与科学素养。培根铸魂,创新思政育人新模式,用鲜活生动的案例感动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携手高密市教体局开展思政同城育人活动,启动大中小学思政育人一体化研究,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强体健心,构筑了“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协同融合体育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激发体育课育人活力。突破传统授课方式,以“以用促学、以赛促学、德智共育”为教学理念,构建了“三元两式一融合”的高数课程教学体系,有效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和再创造的能力,彰显高数课育人魅力。

在专业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引导教师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专项研究,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科学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在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融入思政元素。积极做好示范课程建设工作,提炼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大学英语、化工原理、广告学、Android程序设计4门课程列入学校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高密校区形成了一批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总结了34篇课程思政教研论文,90%以上的专业课程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


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激发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育人活力

加强教学改革创新,筑牢“第一课堂”主阵地。通过第一课堂“如盐在水”式的教学,将课程思政元素无痕融入课程教学,打造了有高度、有限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四维课堂”课程思政品牌项目,切实提升育人成效。刘丽老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讲解“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知识点时,融入雷锋“螺丝钉”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家国情怀。张青春老师的工程力学课程,以采用国际领先技术制造而成的“C919大飞机”“北盘江大桥”等为切入点,突出国家在制造领域的巨大发展,引领学生有理想、有担当。郭庆福老师的有机化学课程,将新冠疫情防控融入教育教学,指导学生注重病毒知识、防护知识的普及。刘忠才老师的综合英语课程,在“How Reading Changed My Life”一单元的讲解中,围绕“读书改变人生命运”话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努力读书,创造美好生活。

着力实践载体创新,拓展“第二课堂”辅阵地。积极探索“第二课堂”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创新课程思政育人载体,实现课上课下融会贯通。构建了“劳动理论教育-志愿服务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特色实践劳动”四模块劳动教育体系,推行赛教一体、工作室教学、项目化教学等实践教学模式,利用学科竞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实习实训等形式,通过真实项目历练的方式,强化学生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郑业双老师在指导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山东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大赛过程中,讲解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过程中使用的配电类产品,融入对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赵成刚老师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学生与开发软件的企业联动,对接客户实际需求,在项目实践中提高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在京博N1N商校进行化工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环节,对化工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职业规划有了清晰的目标,真正实现了“让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人才成长于实践中”。

面向未来,高密校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围绕深入落实“抓党风,强教风,促学风,树校风”的工作理念,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以更加奋发的精神、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扎实的举措,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树立高远志向、勇担复兴大任、争做时代新人!

(通讯员 王富荣)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