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特稿 >> 正文

【辉煌“十三五”教学篇】以高质量教学推动学校高水平发展

发布日期:2020-12-23

“十三五”期间,我校的教学工作以服务国家为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明德笃学、融合创新、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追求卓越,保持高水平育人质量,产出高质量教研成果,高效率履行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职能,使学校总体办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圆满完成“十三五”教学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以高质量教学深入推动学校高水平、高层次发展。

 

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教研水平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专业建设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学校共有13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6个专业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教育服务产业对接专业群项目4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专业群5个,覆盖29个专业,推动21个专业获得山东省重点资助建设。学校投入近200万元专项资金,遴选了12个专业试点实施专业建设负责人试点工作;新建4个新工科学院,增设新工科专业5个;3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33名教师和推荐的13个行业专家入选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获评青岛市教学名师10名,获评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3名;评选出校级教学名师13名。

课程建设成果丰富。“十三五”期间,5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课程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58门课程获评为山东省在线联盟精品课程,获评山东省优秀社区教育精品课程3门,优秀课程1门。评选出校级一流课程58门,首次立项信息化教学课程80项。

教研教改成效卓著。“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教育部教指委新工科专业项目1个,中宣部原动力中国高校动漫出版孵化计划1项;获评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论文类一等奖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计350余项。获批山东省教学改革立项项目30项,其中培育项目3项,重点项目10项;获评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校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307项,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0项,出版教材143部,评选出校级优秀教材20部。

 

对标一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落实在教学建设之中,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效。专业认证工作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目前,共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13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0位教师入选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专家,2020年完成了3个专业的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工作。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检查,为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成果迈出了坚实步伐。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评估认证工作准确性、有效性。组织实施专业评估,通过定量评价的方式,较客观地对所有本科专业进行了全面“体检”。通过专业评估,纵向明确专业未来发展定位与方向,横向对比了解专业间的优势与差距,促进实施专业分类管理及动态调整,引导建立以专业为单位载体的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机制,激发专业建设活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本科教育迈入高效率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强评估认证工作顶层设计,完成评估认证制度建设。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行业领袖人才

加强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采用“校友邦”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实习实践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与监控,形成了互动有序、高效运行的实习实践组织体系。持续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对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进行了全面强化升级,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训中心等实验实训中心得到了进一步扩建。机械工程实验中心2016年获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2017年获评山东省省级新旧动能转换行业(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学校大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2019年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2020年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项。持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各类实习、实训基地共计500余个,包括赛轮股份、海尔、海信、软控股份、黄海制药、鲁抗医药、阿尔卑斯(青岛)、京博控股等知名企业,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不断对接企业人才培养新需求,深化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新增校企合作办学专业5个。

 

完善教师培养体系,着力提升队伍质量

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协同多部门健全各类型、各层次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推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和能力提升。遴选建设了高水平教学团队15支;获评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

举办新进教师教学能力、课程思政、创新教育及青教赛专项培训等校内外教师教学发展活动50余场,累计参加2000余人次。“十三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4名,“优秀组织奖”1项。开展教学效果优秀奖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评选工作,近110名教师获奖;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先后有12个教学团队、60余名教师获奖。立项建设78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汇总阶段性成果编制成《2018年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案例汇编》。组织参与山东省高校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优秀案例评选,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组织奖”1项。构建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教育体系,组建创新方法教学团队25支,5896名学生选修《创新方法与创新设计》。组织师生参加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获奖作品近50项,“优秀组织奖”1项。组织青科大第一届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比赛,共206支队伍参赛,反响热烈。

 

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深入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带动全校教学理念的转变。紧紧围绕学生毕业要求做节点控制、系统运转、闭环管理,将教学、就业、毕业生跟踪反馈、创新创业等多方面纳入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的校内、校外两套闭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起基于学习效果和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机制。

与时俱进重新制(修)订教学管理文件27个,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确保教学各环节目标的有效达成。形成了由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专项检查质量标准、学生培养质量标准、教师发展质量标准、教育技术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平台质量标准组成的涉及教学各环节、各方面、各层次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利用这些标准开展了本科教学自我评估、职能部门服务与支撑本科教学评估、课堂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中控室看课、教学巡视和专项检查等,全面把握和调控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学督导队伍广泛深入教学一线的作用,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和改进机制,对于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发现的问题一事一立,督促抓好落实和整改,保证了教学质量标准执行的严肃性、严谨性和时效性,保障了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推进了专业认证、一流本科和一流课程建设。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我校于2018年正式将排课系统升级为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系统上线以来,运行平稳,流程顺畅,通过与“智慧校园”、网课平台等深入对接,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排课、教师调(停)课、教室申请,成绩录入、学籍管理等大部分日常业务的网上办公,极大提高了师生的办事效率,提高了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同时,为更好的为学生服务,2018年以来三个校区共添置5台自助成绩打印系统,实现在校生自助打印在校成绩单和学籍证明。2020年,采用网上照片采集系统采集毕业班学生照片,校外学生不返校,校内学生不聚集,学生随时随地提交照片,实现网上审核与采集。

着力提高生源质量,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我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招生类别不断丰富,高考咨询会覆盖全省16地市,建立了97所优质生源基地。招生规模由2015年的7200人扩大到2020年9394人,其中2019年突破万人大关,招生类别由2015年普通本科、普通专科两类变为2020年普通本科、普通专科、综合评价、第二学士学位、贯通培养转段、专升本等六类。突出我校办学特色,特殊类型招生趋于多样化,近5年新增7个专业,新增专业录取分数逐年提高。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回顾“十三五”期间的教学历程,学校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国运相系,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加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改革创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