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特稿 >> 正文

从师德师风谈做新时代青年的引路人

发布日期:2020-12-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对于新时代伟大征程而言,师者本身即是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四个引路人”“四有好老师”等一系列具体要求,其核心就是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标准。2019年底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更是为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从1953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率先提出设立高校政治辅导员起,辅导员队伍建设至今已经走过了67年历程。特别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号令)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发布、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从更高站位、更高视野、更新角度、更细举措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为新时代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前进动力。乘着时代政策的春风,辅导员们感受着来自党和国家、社会的关爱和肯定,被赋予沉甸甸的育人责任和思政工作者的光辉。《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意思是,作为人师,就要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思想行为堪为学生的榜样。作为新时代的思政工作者,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习好榜样教师的精神力量,思考好“何以弘扬师德,何以践行使命”的命题,做好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责任担当,方能写好聚心铸魂的“大文章”,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播撒种子、积淀力量。

以思想强基,精准育人,走实走深,写好立德树人的奋进之笔。高校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平台,更要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每名学生都是材”“一个也不能少”,辅导员要以“分类思维”为引导,做好因材施教。思想引领又红又专,让党员学生、学生骨干在价值引领中陶铸青春;学风营造深培厚植,让学习困难学生在榜样示范中加强自律,发挥潜能,脑力激荡;文体活动精彩纷呈,让青春在健体弘毅、向美而行中闪亮飞扬;志愿服务持续开展,让志愿精神熠熠闪光,青年学子在奉献中提高责任担当。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走出校园,用脚丈量祖国大地,用情体察百姓需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以天下和人民福祉为己任,思考大问题、追寻大意义,心中有嶙峋千壑,眼里有百里山河;我们要不断增强对实践路径和载体的主题整合、品牌打造、舆论引导,整合丰富第二课堂,做好理论阐释、宣传教育,让学生把信仰装进心中,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以师德固本,汇爱于心,润物无声,写好解惑暖心的深情之作。面对生活条件更优越,精神追求更多样,信息渠道更多元,思想意识更活跃的新时代大学生,辅导员要做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只有始终保持尊重的态度和全情的投入,才能真正融入学生,守护每一朵花开。无论是校园漫步长谈,情绪低落时陪伴,还是帮助抑郁状态学生走过低潮,关键节点随时待命,亦或是微信 QQ架起的心灵碰撞,高声表达中的自我展示,新媒体中的创新融合,辅导员要用贴近学生成长的方式倾听最真实的声音,用学生信赖的方式解决难题,传递温暖。从听到学生喊一声“老师”都会脸红心跳到青涩褪去、技能沉淀,引领青年学生丰满成长羽翼,每名辅导员都在和学生书写成长故事的时光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做学生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的榜样。用勇于拼搏感染学生,用青春担当感召学生,用奉献关爱感动学生,共同经历的时光包含着不计其数的短信、邮件、微信往来、厚厚的工作笔记和谈话记录,都被浓缩成一个个解惑暖心的小故事,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深厚滋养。

以实践立行,勤学巧思,深耕细耘,写就励志力行的成长之篇。年年迎新,年年送行,辅导员坚守的背后是一项项班团建设、学风引领、职业指导、心理帮扶等具体琐碎的工作,作为奔走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作为青春引路人,我们更要塑造能力满怀、时刻备战与全力以赴的坚强自我,更要在奔波中的忙碌、忙碌后的疲惫后有思考后的沉淀、沉淀后的提升,把辛苦转化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科学。无论是考取各类证书、参加培训提升还是做好工作研究,凝练科研成果,都是我们为学生可能需要的一杯水而随时准备提供一片海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学生一束光先让自己变成光的海洋的尝试,也只有用专业化的力量改变自我,改变工作,方能用我们的成长反哺更多学生的成长。

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许多老师的学生也选择了辅导员岗位,在不同的学校、学院勇担重责,引领更多的青年学子昂首前行。辅导员的事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形成了级数延展,以后,我们会遇见学生的学生,学生的学生的学生……这种传承,是对辅导员职业价值最大的认同。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陪伴如此多的人一同走过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这片沃土为青春筑梦,也圆梦自我。每当走在校园里听到来自不同脸庞不同民族的“老师好”,他们有的开朗大方,有的羞涩内敛,但每名同学青春的时光流转中都等待着一次携手启航。无法辜负他们!我们将不遗余力,继续筑梦青春,与学生们温暖前行!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