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特稿 >> 正文

从“青岛化工学院”到“青岛科技大学”

发布日期:2020-12-09

1984年5月7日,经教育部批准,山东化工学院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这次学校更名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校名中的“山东”改成了“青岛”,这一地理范畴的变化,当时令不少师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一变化,更彰显了青岛的城市名片效应,为后来学校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人气。

1993年,在学校建设发展史上是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学校对教学系部进行了重大调整。撤销了原高分子材料工程系和基础科学部,成立了外语系、信息科学技术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高分子材料系、橡胶工程系、塑料工程系等6个教学系;新建了近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和教学楼,为扩大招生奠定了基础;经上级批准,新增设了6个普通教育专业,8个成人教育专业,化工过程机械、工业自动化2个专业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全国化工原理课程评估中,化工原理被评定为优秀课程;当年招收本专科生1766人,其中本科702人,专科1064人,在校本专科生达3963人,该年度创下招生总数、招收专科数及在校生数3个历史之最。

1999年,学校对学科专业再次进行重大调整。4月26日,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本科专业调整为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5个学科,10个专业类别,共17个专业。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办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结合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5月25日,学校对教学院系部也进行了调整。原高分子材料系、橡胶工程学院、塑料工程学院合并,成立了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化学工程系、精细化工系合并,成立了化工与制药工程学院。

为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中、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001年,山东省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在这次调整中,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该校建于1962年,原隶属省轻工集体联社,是一所在全国建校较早的、有实力和有影响的工艺美术学院之一)并入我校,而我校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经、管、医,工艺美校的并入,对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工艺美校并入后,学校调整了现有文学专业,以工艺美校为主,归并成立了文学与艺术学院,并于当年增设了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绘画4个艺术类专科专业。

2001年,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已拥有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6大学科门类,在校生有10747人。学校当时有本科专业2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有专任教师672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435人;5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科研成果60项。这个时候的青岛化工学院凸显单科特点的名称,显然与已经具备的多科性学科专业结构的现实情况不相符合。

所以,更改校名迫在眉睫。经过审慎考虑,最终决定选择“青岛科技大学”作为学校的新名字。当时学校已获得13项国家级科研大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将长期以来令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无奈的“科技成果转化难”这一老大难问题屡屡破解。在2001年召开的青岛市科技奖励大会上,当时的一位市领导非常认真地建议与会人员多研究下“青岛化工学院现象”。他说:“青岛化工学院名气不是很大,但科研成就在全国却有较大影响,尤其是技术发明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化方面成绩很大,青岛如果多几个这样的院所,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快多了。”

这点出了“化院现象”的本质,也说明了学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方面的特色与优势。作为一所省属工科院校,青岛科技大学这个名字,恰到好处地凸显出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彰显出学校的科技成就及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突出成绩。

2002年1月9日,这是个让全校师生员工热血沸腾、时刻铭记的日子。在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上,学校以不争的实力,以全票通过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实现了全校师生员工多年的愿望。

更名成功,是学校办学内涵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几代科大人拼搏奋斗的必然结果,是对学校50多年建设与发展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全校师生莫大的鼓舞。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这一跨越为学校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学校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由青岛化工学院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由学院到大学,促使学校办学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各项事业发展也驶入快车道。随之而来的是学校招生报考率和录取分数明显提高,生源质量持续提高;学科特色进一步凸显,学科专业发展有了更大空间,促使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学校加强国际交流创造了条件。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