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5年11月25日 >> 第四版 >> 正文

我与青科大:五年草木知

发布日期:2025-11-26

传媒学院 闫钰

七十五载风雨,七十五度春秋。当校园里的梧桐树又一次披上金装,我蓦然惊觉,自己与青科大这片土地的缘分,已经走过了整整五个年头。从那个拖着行李箱、在校园迷路的十八岁少年,到如今脚步坚定、内心充盈的研二学子,我的生命轨迹早已与这所学府的发展脉搏紧密相连。而最让我感到幸福的是,我们的故事,远未至终章——仍有两载春秋,可供我在此徜徉、成长。

初入青科时,正值充斥着燥热与迷茫的夏末。那时的我,站在图书馆前,只觉自身渺小,在错综的教学楼里辨不清方向。成绩单上靠后的名次,更像一堵无形的墙,将我困在自我怀疑的孤岛里。我曾在无数个夜晚,盯着宿舍天花板上那条细小的裂纹,把它想象成我青春里的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是青科大,用它宽厚的手掌托住了我。我永远记得那个冬夜,明德楼自习室里,邻座同学轻轻推过来一本写满批注的笔记;记得辅导员老师那句饱含真切鼓励的“你可以的”。这里从不苛责一时的落后,它只是静默地提供着最肥沃的土壤。于是,我将自己埋进书本,在图书馆的书架间徜徉,在教室里伴着夜灯学习,再踏着十点的铃声回寝。那些曾与我为“敌”的文献,渐渐成了可以对话的友人。当我的名字终于坚实地攀上成绩单的前列,我明白,这并非一场逆袭,而是一个生命在适宜的时节里,必然发生的、静默而坚韧的拔节。如果说学业的进步是向内扎根,那么大胆展示自己便是我向外生发的枝桠。曾经站在讲台上语无伦次的少年,已经成长到可以在各大讲演活动中冷静且条理清晰地讲述自身想法。

如今,我熟知青科大的每一寸肌理。我知道樱花路上哪一株花开得最富诗意,也知晓教学楼里哪个靠窗的座位最能观赏迟暮夕阳。这些角落,收藏过我失意时的叹息,也见证过我成功时的欢欣,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我生命年轮里温暖而鲜活的印记。

七十五年,于一棵树已是参天,而于一所学府,却正是迸发活力的节点。我时常感到一种双重的幸运:我幸运地见证了青科大第七十五载的荣光,更幸运的是,我仍能作为青科大蓬勃生命的一分子,继续参与它的未来篇章。我的行囊里,已装满了青科大赐予的财富:不仅是知识,还有那份向内生长的鼓励与向外托举的力量。未来的两年,不是告别的倒计时,而是新征程的继续。

值此建校七十五周年之际,祝愿青科大如东海之潮,波澜壮阔,涵养万千气象;若泰山之松,根基永固,引领时代风尚。而我也将带着无尽的感恩与热忱,在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上,继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我们的故事,仍是现在进行时。我与青科大,来日方长!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