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5年11月11日 >> 第四版 >> 正文

秋意渐浓

发布日期:2025-11-12

外国语学院 李梦菲

早起赶课,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凉意便滑入干涩的喉咙。抬头望去,黄叶已然簌簌。一脚轻踩地面,枯叶碎裂的脆响随即传来,烤地瓜的甜香气味也不由分说地涌入鼻腔,此刻方知秋已至。

秋意藏在自西北而来的风里,那是四季寄出的信。从石老人肩头的薄雾,到八大关墙上的光影;从树枝摇曳发出的“沙沙”絮语,到无意间翻动书页时的“哗啦”声响……秋天的风穿街走巷,为世间留下无数美好的画面和记忆,如同春风化雨般渗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一步步走入每个爱秋人的心里。

风吹叶落,有树处便不缺好光景。秋日如同一位智慧的老人,平静地接纳着自己的丰荣与枯败。于是飘零也被赋上从容的笔触,枯落亦成为被定格的画面,成为深入人心的秋日符号。屏息感受这样疏朗的美时,一片鎏金般的银杏叶悄然落入我手心。我之所以喜欢银杏,不只是迷恋它明丽的色彩和精巧的形状,更因为每一片叶的脉络里,都仿佛封印着一段珍贵的时光。捡起它,就像拾回了某个蒙尘的故事;看到它,就想重返那段天真纯净的童年时光。

秋意藏在身边的烟火气中,那是岁月凝成的诗。总觉秋日来得突然,对林宪的“方看夏太清,已觉秋淅瑟”感悟尤深,手中的奶茶也悄然从全冰的四季春换成了滚烫的桂花乌龙。杯口上氤氲的水汽,像是秋日完全占据生活的温柔印记,恰如林宪诗句里那片提前抵达的梧桐叶,惊扰了夏的梦,却圆满了秋的韵。

在这秋意深浓时分,热气腾腾的糖炒栗子和软糯绵密的烤红薯成了街头当之无愧的最佳秋日“搭子”;而那红果玉裹的冰糖葫芦,更无愧于其“当红小生”的名号,为这片以“美拉德”色调为主的世界,缀上了一抹灵动的亮色。带着暖意的午后,斜阳镂空是光阴刻下的懒散,每一瞬都是金黄色的,松弛而缓慢。阳光从枝叶的罅隙间倾泻而下,将斑驳的光影钉在铺满落叶的楼前檐下。丝丝秋雨垂帘时,则像天空弹奏的独白,每一弦都清越而不失生机。

秋意藏在阶前骤降的凉意间,那是岛城裹紧的衫。凛冽的寒气为温暖的被窝平添了几分眷恋,也让清晨的闹钟变得比以往更难关停。刚鼓起勇气挣脱寝室的温暖,惺忪的睡意就被迎面而来的冷风吹得荡然无存。前往教室的路途中,发现身旁经过的同学也都已默契地换上各式柔软的卫衣和针织外套,汇成一道流动的秋日风景。这些细微的生活细节,总比日历更先一步告知我们季节的更迭。于是,这骤降的温度不再只是一种体感,它成了一封无字的信,教会我们如何从身体的感知出发,去体验季节,去阅读自己。

原来,岛城的秋天,不止是一场温差的挑战,也是我们在生活方式上温柔而坚定的转向。落叶则是秋天寄来的请柬,手中氤氲的热气,便是我给青岛秋日的回信。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