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5年11月11日 >> 第一版 >> 正文

青岛科技大学智能化工研究院成立

发布日期:2025-11-12

本报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响应“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号召,推动“智能+化工”学科交叉融合与产业创新升级,11月3日,青岛科技大学智能化工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研究院成立仪式在崂山校区软控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柴天佑,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权威期刊TNNLS主编、重庆大学教授宋永端,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成员Ivan Tyukin等中外知名学者,山东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史志远,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于炳波,中国石化、赛轮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有关负责人,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天梅,校长陈克正,党委常委、副校长罗细亮,副校长李金红,国家级人才、二级教授王殿辉出席揭牌仪式。

杨天梅代表学校向出席仪式的专家、领导、企业家致以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当前全球能源化工行业正积极向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化工产业升级事关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韧性。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赋能化工工艺流程优化、智能控制系统升级以及全链条安全管控等诸多关键环节,为实现化工行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与路径突破。推动化工行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不仅是产业转型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筑牢产业安全根基的战略举措。学校将充分发挥在化工、材料、软件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学科积淀,整合优质创新资源,坚持高起点布局、深层次交叉、开放性协作、特色化发展原则,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AI+化工”交叉创新高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重地,助力破解化工行业关键工艺“卡脖子”难题、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陈克正为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外聘委员宋永端院士等颁发聘书,以期为研究院发展汇聚高水平智库支撑,助力学校在“AI+化工”等交叉学科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青岛科技大学智能化工研究院首任院长由王殿辉担任。

仪式上,柴天佑、史志远、于炳波、王殿辉共同为研究院揭牌。中国石化科技部公用技术室经理王乐作为企业代表致辞。

揭牌仪式后,举行了交叉学科前沿论坛。柴天佑院士、宋永端院士等多位专家分别围绕智能科技人才培养、高水平学术研究、AI赋能绿色化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主题作了学术报告。活动期间,还组织召开了智能化工研究院规划研讨会。

来自化工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企业代表,学校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研究院骨干成员及师生代表共200余人参加活动。

据悉,青岛科技大学智能化工研究院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推动化工、橡胶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己任,锚定“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战略定位,以学校“十五五”时期发展主线为遵循,真正走出具有青科大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依托学校在化学工程与技术等领域积淀,深度推进人工智能与化工、橡胶等学校传统学科交叉融合,为我国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安全发展提供关键技术、高端人才与智力支撑。研究院定位于建成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AI+化工”交叉学科创新高地、人才培养重镇和成果转化枢纽,秉承“开放、协同、创新、卓越”理念,打造“四区三地一平台”总体发展格局。以适合化工数据建模和预测分析的先进AI算法为核心技术,系统深入地研究化工过程中出现的机理分析与预测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辐射相关橡胶、新能源领域的预测分析和智能控制问题,形成“面向工业控制与预测的轻量化随机配置学习理论研究”“AI赋能的复杂工业过程预测控制与数字孪生技术”“AI赋能的化工/橡胶生产过程低碳运行优化”“AI赋能的化工安全预警与应急响应”四大研究方向。以科技创新为使命,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研究院始终秉持初心,深化交叉融合,加速成果转化,为我国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贡献“青科大”智慧和力量。 (卞文馨)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