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张元康
在这个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的时代,就业焦虑如同清晨弥漫的雾气,笼罩着部分大学生群体。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选择日益多元、社会期望不断攀升的当下,如何冲破这层 “晨雾”,找准前行的方向,成为每一位青年学子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身为高校辅导员,引导学生将就业焦虑转化为奋进的动力,在时代的浪潮中精准校准人生坐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洞察就业焦虑,挖掘成长潜能
焦虑是人生不同阶段都会出现的情绪,本质上是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充斥着行业精英们的成功景象又或是 “毕业即失业” 这类负面现象,形成了强烈的信息反差。倘若缺乏正确引导,大学生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
实际上,适度的焦虑并非坏事,它能成为个人行动的催化剂。就像适度紧绷的弓弦才能射出利箭一样,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情绪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认识到这一点,是青年学子应对就业焦虑的第一步,也是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契机。
构建多元价值,拓宽择业视野
首先,需打破 “唯一成功标准” 的固有思维模式。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应仅仅局限于薪资待遇,个人与工作的适配度同样重要。擅长技术研发的同学投身实验室,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同学奔赴基层,富有艺术创作天赋的同学选择自由职业,这些不同的职业道路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要树立动态发展的择业观念。在产业变革加速的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初始选择的岗位更为关键。首次就业并非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这意味着大学生需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安身立命的核心能力。
再者,要在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将个人的 “小我” 融入国家和社会的 “大我” 之中,让自己的职业选择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广阔领域绽放光芒,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实施系统策略,提升综合能力
在能力培养方面,应构建 “专业技能+核心素养” 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除了看重专业技能,更注重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大学生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还需在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沟通、情绪管理等方面持续提升。
在心理调适方面,可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 “焦虑拆解法”,将模糊的焦虑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问题。比如,把 “找不到好工作” 这一笼统的担忧,细化为优化简历、提升面试技巧、拓展岗位信息渠道等具体任务,通过逐一解决这些小问题,有效缓解心理压力。
在资源整合方面,要善于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的力量。学校也要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和竞争力。
青春孕育着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着美好未来。青年学子的择业观,不仅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走向,更关系着时代的发展进程。祝愿每一位学子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人生坐标,成功拨开就业的“晨雾”,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