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5年4月15日 >> 第四版 >> 正文

让地球之美生生不息

发布日期:2025-04-16

——写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

传媒学院 朱影

当候鸟划破苍穹展开跨越万里的迁徙,跃动的是对生命的渴望;当红树林扎根滩涂勇迎海浪亿次的拍击,编织的是守护自然的碧绿防线;当鱼群遨游于深海,拥抱的是自然生态的纯粹之美。地球之美,美在万物、美在自然。在这颗湛蓝色的星球上,广袤陆地勾勒起伏轮廓,深邃海洋涌动磅礴生机,多样的生态系统承载了无数生命的诞生、成长与繁衍,也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兴衰与变迁。

陆地,是地球最贴合、最厚实的肌肤,承载万物生息。从金黄的麦田到翠绿的森林,从荒芜的沙漠到肥沃的平原,陆地的每一处褶皱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但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陆地被留下了累累伤痕。幸运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持之以恒地呵护自然、美化自然、修复自然。从生态修复到植树造林,从湿地保护到水土涵养,我们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寻求精妙的平衡,在奔赴现代化的旅途中与绿水青山相拥,让人们在城市的喧嚣中仍能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海洋,是地球最广阔、最深邃的胸怀,见证生命起源。波光粼粼的海面下,珊瑚礁宛如海底的热带雨林,孕育着丰富的海洋生物,它们共同谱写着海洋生态的壮丽史诗。然而,曾几何时,海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业废水肆意排放、塑料垃圾不断堆积,蔚蓝海域日渐不堪重负,曾经生机勃勃的海洋生态系统悄然退化。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我们需敏锐洞察海洋的无限潜能。通过研发海洋新能源,持续提升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让海洋资源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新引擎。同时也要强化生态保护,构筑“蓝色循环”,用“绿色动能”守护海洋的清澈与美丽,推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深邃广阔的海洋孕育了无数生命,奏响一曲曲雄浑壮阔的生命之歌;巍巍高山拔地而起,为这乐章增添磅礴的气势;茫茫草原一望无际,勾勒出和谐的旋律。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命以其各自独特的方式繁衍生息,处处充满了生机与奇迹。环顾国内,被联合国评为首批“世界生态恢复十年旗舰项目”的“中国山水工程”正紧锣密鼓地实施,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举措,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筑牢了生态根基,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放眼全球,生态保护修复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曾经千疮百孔的生态“伤疤”正慢慢愈合,地球逐渐重现往昔的美丽容颜。

宇宙浩瀚又神秘,生命脆弱而短暂,或许人们穷尽一生都难以彻底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让我们携手并肩,用爱与智慧为地球筑起坚固的生态堡垒,使生命的美好绽放在地球的每个角落,让地球之美生生不息!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