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5年3月4日 >> 第四版 >> 正文

岁月沉浮 生而豁达

发布日期:2025-03-05

——读《活着》有感

传媒学院  陈梦迪

初读《活着》时,少年人只见命运如钝斧,将福贵的人生劈得骨肉支离。再次翻开,恍惚间仍能感受到书中因战乱、分离、迫害等因素带来的磨难与苦楚。但与之前不同的是,我终于触及到了书中传达出来的有关人性坚韧与生命可贵的真谛。当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你会怎么做?

纨绔子弟的绸衫褪成粗布短褐,命运的齿轮开始啮咬血肉。不幸的人似乎总是会遇到各种不幸的事,在一家人都以为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的时候,福贵却被抓去做壮丁,家珍这个江南女子,用劳作丈量着苦难的深度。她挎着米袋穿过批斗标语的身影,恰似那个时代里最后一片温润的瓷,在洪流中倔强地闪着微光。福贵是幸运的,几经波折终于回到家里。我想,看到妻子儿女的那一瞬,大概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可是上天偏偏不愿意眷顾这苦命的一家人,女儿凤霞好不容易过上几天幸福日子,难产却要了她的命,看到凤霞去世的那段文字时,或许是出于同为女性的怜悯,只觉充满了对命运不公的哀叹;儿子心地善良,想去献血救人,可是却被抽血而亡……子女的离开让本就身子薄弱的家珍撑不住了,最后女婿突然离世,外孙被撑死,福贵只剩下了那头大黄牛。

我总记得家珍弥留之际的絮语,那不是缠绵的情话,而是中国女性特有的生存智慧——在绝境中把爱过成日常的柴米油盐。家珍去世之后,福贵对“我”说:“家珍死得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没有一点是非留下,不像村里的那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家珍对福贵一定是深爱着的,因为哪怕在临死时,她最后一句话也是和福贵说,“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福贵也一定是爱着家珍的,或许对他来说,家珍能安稳去世是幸运的,不必再承受活着的痛苦。在这个充满悲情的故事里,福贵和家珍的感情又何尝不让人动容呢。

当死亡重复发生,渺小的人物和偌大的苦难形成了鲜明对比,人物身上的性格与命运被不断放大,我们的关注点不再是充满悲剧色彩的生活,而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的精神力量。没有看到结尾的时候,或许会认为福贵的结局也是死亡,可是当亲人接二连三地死去,福贵却还是豁达地活着。余华没有刻意渲染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可无论是真挚还是虚假,在他的文字中都被真切地表达出来,似乎在这本书里,没有任何个人感情的掺杂,福贵讲述的就是一个个真实的事情,所有的感情都来自于人物本身,而不是作者赋予他们的。简而言之,作者在以一种“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地讲述人间的苦难与真情。

福贵是幸运的,遇到了一生忠贞不二的家珍,也曾经享受过儿女双全的天伦之乐,在死亡成为常态的时代里,他还能活着;可福贵又是不幸的,偌大的世界,只有一头老黄牛陪着他,他不敢死,他在为了家人而活着。他知道,如果他死了,这世界上就真的没有人能记得他们了。

当夕阳漫过田埂,“我”看着老人和黄牛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那看似苍凉与落寞的背后是活着的决心。这一刻我突然读懂,所谓“活着”,并非向死而生的悲壮,而是将生命活成韧如春草的寓言。家珍绣鞋上褪色的并蒂莲,凤霞婚礼时别在鬓角的野菊,春生偷偷塞进窗口的粮票——这些散落在血色里的温情,恰似黑暗中的萤火,证明人性之光从未被苦难扑灭。

对于福贵来说,哪怕一切都失去了,但是活着的意志是他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福贵如此,你我亦是!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