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管理处 许志
腊月未尽,年已倾城。在鲁西南的乡音里,“不过十五都是年”的俗语像老屋檐下的冰凌,凝聚着千百年的人间烟火。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列入人类非遗名录的喜讯传来,我忽然懂得,这传承千载的仪式里,不仅沉淀着二十四节气的农耕密码,更流淌着中国人用血脉书写的团圆诗行。
春节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神州大地普天同庆。所有人,无论富贵贫贱、身处何地,也不顾风霜雨雪和喜乐哀伤,值此佳节,心之所向只有一个——回家。腊月二十六,江南的晨露未晞,弟弟的车已碾碎黎明,凌晨四点就开始从浙江往老家赶。导航地图上蜿蜒的红线,是游子用归心丈量的归途。弟弟一行五人,全程一千多公里,为躲避天气预报中提到的河南境内可能出现的雨雪,特意绕道二百多公里,朝着家的方向一路疾驰。我佩服弟弟的精力和体力,更能体会他急切归乡以尽早见到老母亲和儿女的心情。
除夕夜,微信对话框里的文字似乎有了温度,我看到了一段话,也在几个微信群里作了分享:“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也刷到一条短视频配文:“人之所以要回家过年,因为那片土地下躺着先人;而那片土地上不仅留着此生最深刻的童年记忆,还生活着见证成长的乡亲或血浓于水的亲友。”然而,这个春节我却未能回老家,几乎所有返乡过年的发小都给我打了视频通话——“亮”是其中之一,从华为离职后在深圳创业,经营着营业额过亿的科技公司。他说我们俩可不是“一般”的关系,我能体会到他说的这句话分量有多重,他还说,若不能与我促膝长谈、把酒言欢,他回家的意义就打了折扣……
2024年腊月是“小进”,没有“年三十”,但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依然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一顿饭,它承载着太多。老家流传“一顿年三十的酒能解三世五辈子的仇”这一说法:年夜饭能坐到一桌上,就要放下成见、以礼相待。东家自觉在如此重要时节能登门,意味着对方已经低头,自己也要秉持“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理念。而来者也自觉东家既以酒肉相待,自己自然也应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除夕,二堂弟去看望母亲,弟弟就把他留下来一起吃年夜饭。期间,他还给我打了通拜年视频通话。我和“二妖”哥虽已出五服(我国古代社会关系中,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将亲属分为五个不同的层级),但近些年,他年节都来看望我父母,天地良心,人家绝不是来“吃闯酒”。如今的他已是年逾六旬的单身汉,和年逾八旬的老母相依为命。万家灯火守岁时,他伺候老娘熟睡后,寂寥得“绕屋三圈,无处可去”。前去看望我妈时,我弟便拉他坐了下来。
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法来算,2025年是乙巳年,生肖为蛇,民间普遍称呼为“小龙年”,“龙”之一字,给这个年份平添了些灵性。新年也还有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见识——有人把“2025”拆分为“20”和“25”,两者之和“45”的平方恰好为“2025”,这体现了数字的完美对称与和谐美。还有很多关于平衡与和谐、创意与稳定、时间循环与未来、文化象征的寓意解读,您可以找“度娘”了解。但需知,当DeepSeek用算法解析年俗密码,太行山深处的老石匠仍在雕刻镇宅的青龙;短视频里“巳巳如意”的弹幕瀑布般流淌,而祠堂香案上的烛火依旧遵循子午流注明灭。这种古今交响,恰似年夜饭桌上智能音箱播放的《百鸟朝凤》——科技终是容器,盛放的仍是千年未改的团圆渴盼。
此刻,站在二月底的门槛回望,突然懂得所谓“年味”,原是中国人用三百六十五天酝酿的一坛老酒。当万千游子穿越风雪归来,当隔阂在守岁烛光里消融,当古老仪式与AI算法隔空对话,我们便在时光的褶皱里完成了一次集体的精神还乡。这或许便是春节最深邃的密码——它让散落四方的星辰重聚成银河,让匆忙的现代人回望生命的来处,让每个中国人在喧嚣尘世中,始终保有安放灵魂的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