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4年12月24日 >> 第三版 >> 正文

等枝桠 成繁花

发布日期:2024-12-25

传媒学院 闫钰

近日遇到一位刚结束考研初试的学妹,聊起备战考研,她说感到很累、很迷茫,但又舍不得放弃。不禁想起自己去年此时,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也是一样的焦虑、迷茫。每日睡前例行拷问自己“我真的能考上吗?”“要复习不完了怎么办?”就这样忐忑着考完初试,又考完复试。如今回头看,考研其实是一场与自己的心理博弈,保持好心态,相信冬夜里编织的梦,定会在来年春天开出花来。

坚定信念,告诉自己:“我一定会上岸!”暑假里复习政治科目,方法论是我觉得最枯燥、最不愿意主动学习的一节,可到了后期,方法论又成了我最爱的一节,因为那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写着“我会上岸”。“虽然我现在进度迟滞、背诵不佳,但‘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说不定我明天就会有突破。‘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变’再做一套卷子,下一套说不定就会引起质变。”描述起来好笑,但这的确是我为自己打气的方式,把气馁留给夜晚,天一亮就坚定地选择前进。“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保持顿感,告诉自己:“拒绝焦虑,专注自身!”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会有答案。”考研时的焦虑往往来源于外界的干扰,某某博主说今天要复习到哪里,一对自己的进度:差好多!某某同学说今天自己的模拟卷做了多少分,一对自己的分数:差好多!但真的“差好多”吗?其实不然。每个人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及节奏,一昧地比较只会平添焦虑,保持些许顿感力,专注自身,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正解。去年“肖八”第一套卷,选择题我答出了9分,网络上考研人们列出类比,什么样的分数段对应什么样的身份水平,我一瞧:9分是“什么都没学”的程度。跟舍友互相嘲笑之余,掏出卷子复盘,学习过程没有出错,那么一定是做题习惯出了问题。距离初试月余,选择题9分,大题基本没背,再加上与他人的差距,肯定焦虑,但焦虑是情绪,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一遍遍地练习、复盘,专注自身使我打破焦虑,继续攻克难题。

持之以恒,告诉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 去年冬天仿佛比今年冷得多,当时我在弘毅楼C区支了张桌子做题,位置恰巧可以看到一片海,于是就在早上做阅读,看日光洒落海面;在下午背专业课,看落日染红晚霞;在晚上写政治,止不住地跟朋友吐槽“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却不曾停笔,想着多学一点,再多学一点。初试时,紧张与焦虑驱使红血丝爬上双眼,疲惫与亢奋轮流轰击大脑。考完也没有想象中欣喜若狂,反而陷入了空虚与更大的不确定之中。走出考场的每一位考生都清楚,这只是考研这场“马拉松”的一个节点,复试、调剂是对心理的更大考验。初试结束可以小憩,但万不能放松,尘埃落定之前要时刻“咬定青山不放松”。

好在,当你用尽全力的时候,上天的嘉奖会如期而至。初试的成绩使我意外,仿佛是努力终于凝成甜甜的浆果,我成功进入了复试。回到学校,我又坐回了那个能看到一小片海的桌子前。海还是那片海,但初春已至,复试近在眼前。面试时我的心脏几乎要跳到了嗓子眼,意料之外的提问打破了我的自信,过程不太美好,结束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一场盛大宴会落幕,观众离场,独留演员在场中怅然若失。幸运的是最终结果是好的,“关关难过关关过”,如今我也能说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复一日,会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那些反反复复的拷问,最终都会得到肯定的答案。一切为之努力的事情都会结出浪漫的果。最后,祝福学弟学妹们,于来年春和景明时“一战成硕”,等枝桠成繁花,再为自己的努力配一曲《一路生花》。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