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4年9月10日 >> 第四版 >> 正文

2023年度教育先锋

发布日期:2024-09-14



328D88

沈勇,化工学院教授,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主要从事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方向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在Angew. Chem. Int. Ed.、CCS Chem.、Macromolecule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ESI高被引论文3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2件。2019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22年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获评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23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目前担任《功能高分子学报》青年编委。



李镇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省教学名师。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满腔热血和赤诚投身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始终扎根教学与科研一线,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近40项,横向课题10余项;先后在Chem.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 Nat. Comm., Adv. Funct. Mater.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200篇;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包括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及市厅级奖励10余项;已授权国外发明专利9项,国家专利39项。近年来,带领团队大力开展与相关企业的全面合作,实现了部分新技术的转化及落地,多项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为企业新增产值9000余万元,并使其获批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孙翀,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后,德国Kaiserslautern工业大学访问学者,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科技副总特聘专家,《橡胶科技》期刊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校企合作等在内的课题10余项,到账经费逾400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总影响因子>80。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其中,第一发明人3项。课堂教学工作量大,年均课堂教学和总教学工作量分别超250和700学时。跨校区上课常态化,每年均涉及四方和高密两校区,且累计在高密校区上课10年。是校先进工作者、毕业生最喜爱的老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等。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26名。



李辉,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青岛市智慧家庭垂域模型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解决了自动驾驶视觉感知技术诸多难题。已在IOTJ、TITS、TVT、《电子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各类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承担第四轮、五轮软件工程学科评估、学科分层分类建设、软件工程合格评估、电子信息合格评估、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申报、各类省市级科研平台申报等事项,为相关学科发展作出贡献。坚持学生为本,近三年指导学生获21项省级奖励,6项国家级奖项。培养的研究生中60%以上获一等奖学金,4人次获得校级优秀论文。



王岩,后勤管理处能源保障科主任。1985年入校,近40年来一直默默耕耘在一线岗位。从通讯中心到崂山新校区建设,从综合办公室到基建处,如今依旧奋战在后勤管理一线。每一次学校抢修现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只要水电暖出现故障,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善于学习研究,不断更新和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时时处处为学校着想。在科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连续数年被山东省后勤协会评为“能源管理先进院校”。在两校区学生公寓楼空调安装工程中,协助处领导制订学生宿舍空调及相应配电设施安装方案,为严格测算出最优配电增容量及合理布置工程施工方案,组织科室成员分工合作,不分昼夜,在最短时间内测算出准确数据,预算结果比校外设计公司方案节省200余万元。



于江波,现任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中共党员。2011年毕业留校,先后担任高分子学院辅导员、学工办副主任,市北团区委副书记(挂职),校友服务岗主任科员,就业中心副主任等职务。爱岗敬业、苦干实干,践行育人初心,获第六届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青岛市优秀共青团干部、青岛市人才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20余次。2021年以来,所在中心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作为骨干成员,助力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100个就业工作典型案例、山东省首批就业“绿灯”先进高校。在《大众日报》、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等校内外媒体发表稿件100余篇,讲好科大就业故事,擦亮科大就业品牌。



王硕,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泰山学者。围绕生物的多样性及生态适应性进化开展研究,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46篇。主持国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课题。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和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两次以第一完成人获辽宁省轻工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山东省“互联网+”银奖(两项)等,兼任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分会理事、山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山东省动物学会理事、辽宁省轻工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利用设施琥珀雕刻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科普传播专家等。获评出彩山东人、青岛青年先锋、青岛市巾帼科研之星等。



刘永军,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共党员,主持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主编《有机化学》《有机合成简明教程》等教材8部。近5年,先后主讲有机化学系列课程7门,教学工作量年均达900学时。先后获省部级和校级教学效果奖、课件奖、成果奖、教研奖、教材奖等20余项。主持教育部、省一流课程等省部级项目7项,在《化学教育》等期刊发表教研论文9篇,为奠定我校有机化学课程在省内重要地位作出贡献。先后开设并主讲了精细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2门研究生课程。支持了有机化学博士点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所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多人获各级奖学金、优秀论文、优秀毕业生等。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