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4年6月4日 >> 第四版 >> 正文

为了心中的那一缕阳光

发布日期:2024-06-06

外国语学院 吴鸿志

我出生于落后山村,儿时眼中的老师,阳光、靓丽、惬意、满腹经纶,内心便觉得他们是人世间最美的人,梦想像他们一样为渴求知识的少年播撒阳光,护送他们前行。

真正决定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是学完唐朝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先生的《师说》,韩愈先生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深深吸引着我、影响着我,成为了我走向教师岗位的源动力。

老实说,教师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如我儿时梦想的那样自在轻松。伴随着教师职业新鲜感而来的是各种焦虑:待遇低、工作杂、学生不上进……每一条都足以让我退却,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城市规划、计算机编程,甚至是农村经济管理,我都下意识地学习过,这些都曾动摇过我当老师的决心。所幸,随着知识的积累,《大教学论》中对教师职业的评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将我带出了焦虑的泥潭。

自上世纪90年代担任中学物理和英语教师伊始,期间历经“教学→学习→再教学→再学习→再教学”,从环境变化、身份切换,到中学大学、大江南北、国内国外,教学已近30年。几十年的教学经历,要说没有点故事肯定是不可能的,其中不乏喜悦与兴奋,也少不了难过和悲伤。但总的来说,最终促使我将教学从职业转变成事业的信念在于:传播知识、散播阳光。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有关教学乐趣的对话。如今,它已成为指引我前行的明灯。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近三十载从教之路,我愿分享我的从教感悟。

初涉教学,难忘的中学教学时光

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经济不算太好的家庭、兴趣不算太大的大学专业,又急于实现当老师的愿望,我选择在大学退学并回老家乡镇中学担任中学教师。那时的我虽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初当老师还是感觉到了莫名的恐惧。记得那时,我到中学报到后,校长觉得我是有文化学识的人,因此一开始就给我安排了两个班的物理和英语课,同时担任一个初二班的班主任。这对还没完全从学生身份转变过来的我而言,自然是一副重担。兴许是膜拜老师这层身份,抑或是年轻人的干劲,我愣是没有退缩,而是满口答应。然而,真正拿到任务后,我才发现教书远不是我当初想象得那么简单,为了厘清上课的知识点,我几乎从早到晚都在写教案、刻版印试卷。就这样,每次进教室我都还是战战兢兢,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忘记哪个地方没讲或没有讲清楚,一堂课下来,常常浑身是汗。幸运的是,我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全校比较出色,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在中学这两年多的教学,虽然辛苦,收获也很多,不仅让我明白了教学并非易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这为日后再进大学深造时的努力与拼搏打下了坚实基础。

再涉教学,愉快的教学方法探索

历经两年中学教学之后,我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贫瘠,为了填补知识上的空缺,毅然再次踏进高考考场,并进入一所重点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我选择了一所苏北的师范大学继续自己未竟的教学事业。在这所独具特色的苏北大学教学期间,是我最快乐的教学阶段,也是追求“到底要怎么做一名教师”的探索阶段。除了教授学生知识,更多的是与他们一道享受年少青春的奔放,分享和探讨教师的角色使命,进一步升华我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甚是无奈。犹记当时我负责两个年级总计六个英语师范班的《综合英语》课程,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四五十人,想让学生同时自主学习和参与无异于登天。虽然我跟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但那是课堂之外的。为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发现亲自示范更行之有效。利用自认为不算太差的文学功底,我将许多课文编成顺口溜,或将课文内容加到当时的流行歌曲中,带领学生唱读,这对当时的师范生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于是学生们或出于新鲜,或出于好玩,最终他们总算参与到了我的课堂之中,几乎一个不落。几年下来,我总结出了一套相对适用的教学方法——《音韵教学策略》,这也成为了我硕士论文的雏形。

首段大学教学生涯让我逐渐明白:大学生在学习中常常被实用化观念支配,他们更崇尚自认为有用且有趣的课程,对于无趣或无用的课程往往懒于参与。归根结底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本身惰性较大,习惯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进入大学后因为缺乏监督就放任和放飞自我。其次,大学的课程少,内容却较多,老师常常很难讲得细致,学生上课很难及时掌握。最后,不少学生发现很多课程通过考前突击也能混到及格甚至不错的分数。然而,他们逐渐形成的“课堂懒于参与,课后死记硬背,考研突击考试”等不良习惯,显然不适合需要深入参与和实践的大学英语课程。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使其具有使命感、荣誉感和参与感,显得尤为重要。

忠于教育,绽放心间的阳光雨露

在苏北的大学任教数年后,出于对全国各地教学的好奇和探索,当然也包括对不同地域习俗的向往,我又陆续更换了我国几所特色不同的学校,最终来到如今位于海滨城市的青岛科技大学,每天以独门“凡人哲学”为准则——求真务实、不弃分秒;率真坦荡、深耕业务,潜心经营着自己的每一次教学。

自从来到学校,我穿梭于学校的几大校区,近二十年来平均每年教学工作量都在800课时以上,虽然辛苦,但乐此不疲。虚心接受同事和学生的合理建议和要求,用心对待学生,已成为我在教学生涯的名片。从教近三十年,除了公差,我没有因为私事请过假,甚至连婚假和工伤也没休过。每学期开学,我都会认真写好教学计划、圈画重点课文,带着阳光朝气走进课堂。每一堂课,我都尽量让自己兴奋起来,因为我坚信:我不兴奋,学生就不会兴奋!我不开心,学生就不会开心!教学之余,我会以积极的心态示范学生,跑步去校园上课、参与马拉松赛、参加各种球类体育活动、为学生举办学习讲座、为心理有负担的学生排除烦恼……以自己独特的朝气,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很多学生因为我的示范作用,积极加入到了课堂学习中,参与各种阳光上进的体育活动,践行我反复推崇的大学生活理念:“身体健康是包括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前提。”

“吴老师,我考上985研究生了。”

“吴老师,我这次六级考了645分。”

“吴老师,多亏您当时的开导,要不然我可能不会有现在的成绩。”

……

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已是几十年。回顾教师生涯,有收获、有遗憾、有难忘,但最让我充满成就感和感受到育人真谛的,是被我感染的学生的变化,许多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值得信任的朋友,他们跟我分享喜悦、分享忧伤,也分享着他们人生路上的不同风景……

如今,我已近知天命的年纪,但为了我心中那一缕阳光,我愿继续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奔跑,一起发现生活之美。欣赏校园四季,品味林间鸟鸣,播撒知识种子,仰望云卷云舒;谈人生、谈理想、谈得失。

此刻,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的责任和荣耀!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