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11月14日 >> 第四版 >> 正文

秋声里

发布日期:2023-11-16

环境学院 王乐琦

我无意间重窥又再绘与秋的邂逅。

一场连绵秋雨之后,时节忽晚。风吹向这秋,叠压在梧桐的薄肩,落叶纷飞,凋零一地。树下堆积青黄的每一年,踩着黄叶的清脆声响,枯槁又坚毅。

我说,秋是流动的。秋雨落下时倒映的天空,荡漾开圈圈的年轮,氤氲着流动的水汽和橘黄。时常感叹于秋的漫漫笔触,淋漓的暗红与青黄被覆盖着、堆积着,淌过叶脉的痕迹划荡出几抹飘渺的波韵,色彩霎时冲撞进入胸膛,秋枫的气息充盈了一整颗跳动的心。树影斑驳地爬上墙角,光晕颤动着,聚焦在窗下的落叶。日子穿行在落叶和秋风之间,恰好能均匀地接受风和光的爱。

我说,秋是渐变的。转过路口,史铁生书中的景象跃然眼前,“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而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侧过身,确是一片金黄色的天地。正午阳光明媚的时候,风便挟了银杏叶的怅然跌在地上,落叶铺就成金黄大道,微微渡上一层敞亮的天光。朝暮间的日落,将白云染上暖融融的光,倾倒漫天暮色,织就秋的篇章。

我说,秋是凉薄的。“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清凉。”秋天特有的清冷微凉,藏在晨起时微微潮湿的空气中,藏在日落后穿堂而过的晚风里。在某个傍晚,结束了紧张排练之后,轰地散场,恍如电影,喧嚣落幕之后又重归平静。日落的橘红色一点点褪去,凉风钻进我的衣领,不禁打了个寒颤。我看着风从远处而来,路灯下的影子好像被风吹得有些模糊。去年此时,我写故乡的秋,写耳机里的思念。如今,那些愁绪好像只会在不经意间窜出一点,又悄然湮灭。好朋友分享的日常、家人嘱咐的“碎碎念”,悄然拼凑起的爱,组成幸福的瞬间,都成为包裹在秋风里的暖意,充斥着四肢百骸。

我说,秋是诗意的。数月之前提交的志愿者申请,满怀期待的心情随着杳无音讯的时光被渐渐忘却。在某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忽然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信是来自远方山区的小朋友写的,稚嫩青涩的字迹,圈圈划划的涂改,以及对大城市的疑惑和憧憬,为这个秋天渡上一层暖融融的滤镜。秋天是适合写诗写信的季节,“诗中三百晚秋景,多少人间好颜色”。孤灯掩映在树影间,月色是秋的眼眸,枫叶的红,倾倒成信笺之上的浓墨,晕染书信微黄舒卷的页脚。喜欢和朋友挽着手在傍晚的路灯下散步,风里夹杂着桂花香气,写满自由的诗。

我说,秋也是自由的。下晚课后回宿舍的路上,偶然瞥见盒子上写着的“以物换花”,粉嫩娇艳的花朵、微微闪烁的水珠,成为秋夜里的点睛之笔。厚厚的便签本上写下了好多过路人的文字,于是我也提笔写到:“做自己的自由树。”镜头里记录了秋叶顺风自由蹁跹,鸟儿在树梢鸣唱,小狗贪恋着阳光的暖意,小动物在树荫下打着盹,和朋友在傍晚放声高歌。秋天的一切都是自由明亮的,晴空蔚蓝无云,日影婆娑,风是自由的,光也是自由的。

上课铃声响起,我的思绪早已陶醉在这一片秋声里。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