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1年11月30日 >> 第四版 >> 正文

《长津湖》观后感

发布日期:2021-12-01

高分子学院  张文慧

扁舟轻摇,载得烈士归,一坛之躯,重于泰山。

结束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都百废待兴之时,我们谁也没想到还有一场战役要打。

消息传回中国,午夜时分,毛主席怀里揣着烟枪,望着墙上的战略布局陷入了沉思,他并不想在中国需要养精蓄锐之时打这场战役,但又不得不打。不多时,毛岸英在庭院里等到了彭德怀元帅,这也是毛主席尚未休息的一个原因。

“我就知道你要来”,毛主席转过身来,缓缓地吸了口烟,回答了那个困扰了所有人的问题。

“打,必须要打,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打的话,那将是我们下一代人来打这场战役了。”

“我赞同。”

“有了你的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二人相顾一笑,开始在房间里讨论战略部署,当天边的第一抹阳光照射在庭院里,关于这场战役的打法和布局也完成了。

家是一抹乡愁,一声令下,所有老百姓的孩子都去了战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正是他们的不断奋战换来了后线安稳度日的生活。毛主席唯一能陪在身边的孩子——毛岸英也主动请缨,想要为此次战役作出自己的贡献,他是负责翻译俄语的机要秘书,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在美军的一次轰炸中,他为了拿回重要的战略部署图,牺牲在大榆洞,大家都不知道平日里认真负责的刘秘书竟然是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

打仗也并非纸上谈兵,美军占有绝对的制空权,给我们的补给和行军作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建立起通讯,我们的战士们匍匐在乱石和牺牲的战友身旁,躲过了敌机的侦察和扫射,将珍贵的发送电报的仪器和电报员送往各个驻点。稀疏的植被和簌簌飘落的雪花,掩盖了军人们的身影,他们以雪为掩体,将身体躯干埋在厚厚的大雪里,躲过了敌机的侦查。粮食短缺,他们的一日三餐只有冻得硬邦邦的土豆,用身体捂着暖着稍微软化了才放进嘴里。他们的艰苦是我们永远触碰不到的。

在这艰苦的年代里,仍有不少温情存在,雷公作为一个老战士,他教会伍百里、伍千里、伍万里三个孩子如何在战场上生存。他包容稚气未脱的伍万里在军营里的莽撞,甚至不想让他过多地接触到战争的残酷,在伍万里讨要子弹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装傻充愣,最后给了他一把弹壳,俩人打闹的片段像是无数新老战士相识的缩影。

行军途中,伍千里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是全剧中最大的泪点,每一名曾经或者在伍的战士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这个笔记本上有着两种颜色,蓝色写着每位将士入团的编号,红色则是在无数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将士。

家的温情与战争的残酷是交叉的,没有前方将士们的英勇作战,后方民众的幸福生活也不能得到保障。行军途中,伍千里总是对着一张草图勾勾画画,他总嘟囔着,父母在水上漂了一辈子,也没个安定,打完仗回去要盖个大院子,一家人住一起,也算是有个定所有个家了,还要给伍万里讨个媳妇。这群战士们最纯粹最淳朴的愿望就是回家,期盼打完仗回家与家人们团聚。伍千里也不忘了老战友雷公,让他和自己一起回家,住在一起,也算是不用孤孤单单地一个人待在沂蒙了。雷公嘴上骂着不要,可眼里透着喜悦之情,抽着旱烟的嘴角也有了上扬的弧度。此情此景,万分温馨,伍万里和另一个新来的小兵也懵懂着笑了,可这笑容却是短暂的,他们在闲逛的时候看到了遇害的士兵,这一刻他们第一次直面战争的残酷,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远比他们接触到的更加残忍,牺牲的同胞,不仅在生前遭受痛苦,连牺牲后,尸体还要作为美军嬉戏打闹的战利品被羞辱折磨,伍万里亲眼目睹了昨日嬉笑的伙伴尸骨无存,那一瞬的恐惧,就连溅射在脸上的鲜血也是充满着凉意。

也是从这一刻起,伍万里开始蜕变,不再是初来乍到寻求兄长认可的小孩儿,而是真正为自己军人的身份和责任进行奋战的士兵。伍万里的成长过程是战场上无数个士兵的缩影,他们也是家里父母的宝贝,却要担起责任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成长为保家卫国的英雄,在直面战争的残酷后,他们没有退怯,而是坚定地挡在人民面前。

影片选取了战争的一部分,是那段历史的小小的缩影。在那场战役中,无数的英雄前仆后继,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那么究竟何为英雄?是享有盛誉“神枪手”这些无数战争淬炼下的代表人物?还是义无反顾、超脱生死,心甘情愿当作炸药包的士兵?是天寒地冻屹立不动的“冰雕”士兵?抑或是驱车带走标识弹最后只留一句“别丢下我”的雷公?他们都是英雄,但不仅他们,每一位参与战争的士兵们都是英雄,他们有的或许还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用他们的鲜血为其他的同志留下了生的希望,为他们积攒了宝贵的作战经验,他们以死亡试出了一条胜利的道路。同样的那些送自己的孩子上战场,为后方作战的战士提供后勤工作,提供物资的人们,在前方统领整个战局的领导都是英雄。

英雄们已安息,但他们的精神却一直被传颂,他们的故事还仍在继续,他们永远都活在颂扬中,沐浴在阳光下,怀揣着对祖国和人民同样的热爱,我们在历史长河中远远地对视一眼,相视而笑,为共同的使命和责任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