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1年11月30日 >> 第三版 >> 正文

拥抱理想 充实人生

发布日期:2021-12-01

学通社记者 鲁美树

居里夫人曾说:“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而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那么理想到底是什么呢?它有何存在意义呢?我们又该如何去追随理想,从而臻于至善至美之境呢?

理想并不空虚,也并不玄奇。它既非幻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种追求真美的意识。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曾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对于我们来说,理想之于平凡生活似乎是一座相隔甚远的神殿。在生活中,它呈现出的日常面目,是学习、事业、热爱与兴趣,是甘之如饴,不是束之高阁,也不是隔岸观火,更不是只在诗篇与史书里永生。理想之于我们并不是偏执地陷入想象,而是务实、谦卑地面对生活。虽然生活多味,但苦尽甘来一直存在。

理想犹如世界的眼睛反映着追梦人心灵的美好,折射着潜行者心中最澄澈的光;理想如同浩瀚海洋中的灯塔,为迷失在无际之境的落魄者指引方向,反映着我们寻觅目标的思维;理想好似世界的主宰者,它掌控着我们努力和判断的方式。

理想潜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内卷”成为当今热词,同学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甚至一些“躺平”者也不再“佛系”,被迫“卷”起来。那我们怎样做来防止被“卷”呢?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清自己,对自己理想有一份清晰的定位,知仁者智,自知者明。每个人的潜力和优势都存在差异,进而理想亦是各有不同。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察觉对各方面的能力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是去践行理想的基石,这很难一蹴而就,循序渐进也不失为一种好途径。如果说理想是灯塔,那么行动就是掌舵者,推动帆船向着理想行驶。但是我们追寻理想的道路往往布满荆棘,需要我们无数次跌倒,无数次爬起。对此,有人慌张错乱,停滞不前;有人怨天尤人,一败涂地;有人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但也有人练就强大的心理韧性,能够快速从逆境中恢复常态。我们也应锻炼自身心理韧性,不在风雨中败落而是在逆风中翻盘,脚踏实地,步步前行。

学习和生活中的坎坷在所难免,但这些劳苦都不是徒劳,因为我们崇高的理想不会落空。让我们追随理想而生活,以坚韧的心态,逾越现实与理想的鸿沟,奔向至善至美的理想之境。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