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1年10月19日 >> 第四版 >> 正文

最好的年华献给你

发布日期:2021-10-20

——写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成立八周年之际

材料学院教师  孙 琼

作为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一线教师,我时常感觉自己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这份幸运源于我遇到了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并亲身参与并见证这个专业的茁壮成长与日益壮大!

2013年,在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诞生了,我有幸成为了第一批“能材”教师。作为教育部工学门类中最年轻的专业之一,自成立之日起,新能源专业就备受关注,不仅入选了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制定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首批成立的42个菁英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入选了青岛科技大学“英才培养计划”;2018年又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通过校所联合培养模式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破高校办学边界,并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为首要目标。

一个新专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就获得这么多头衔,是荣誉,是期望,但更是压力和挑战,专业建设中困难重重,唯一能做的就是硬着头皮往前冲。幸运的是,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作为学院乃至全校的关注点,得到了各部门莫大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放心干,大胆干,有问题来找我,我帮大家想办法”,几乎成了领导们的口头禅,也是我们安心工作的定心丸。

熟悉新能源的人们经常说,专业有最好的办学条件,最年轻的老师,最“难缠”的学生。不可否认,在办学条件方面,显然是学校顶尖配置,高大上的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小班化教学,校所双导师制度,全面覆盖的多重奖学金激励机制,丰富多彩的学术科研活动,诸如此类,难以一一列举。每逢周二,中科院青能所新能源的专场报告,让学生尽情享用着一场又一场学术盛宴;每周五,新能源专业学术沙龙(现已升级为材料学院“纳米杯”学术沙龙),学生自由选题,激情辩论,畅所欲言,讨论眼下最热门的新能源行业话题。在学校的大力保障之余,青能所的投入也为专业发展注入巨大活力,校所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夏令营优先录取,实验室全面开放,导师与本科生定期面对面交流,尤其是定向免试保送研究生制度,更是吸引了大量优秀学子对新能源专业的关注。学校倾力提供优质的硬件和软件保障,不惜提高教学成本,让实验班的学生得到最好的教学和科研资源,着力培养出顶尖复合型人才。

作为新专业,教师年轻化,15位教师中,80后教师占11位,平均年龄也是学院所有专业中最小的;但是年轻化的背后就是缺少教学经验,大部分教师没有实践经历,大多属于“从校园到校园”,没有行业经验,“传帮带”培养模式难以开展;新兴专业新课程,对于所教授的课程可能也并没有系统学过,备课难度和强度都很大。然而,办法总比问题多,对于缺少的东西,就需要加倍努力去完善。备课期间,大家热烈讨论,查阅文献资料,为了弥补个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而采用集体备课的传统方法,成效显著;上课时,对授课效果及时进行跟踪,不断摸索创新上课形式与内容,悉心听取学生和督导老师的意见反馈,并进行针对性的整改和持续改进;利用课余时间,互相听课,查缺补漏。“你昨晚备课到几点啊?”“你半夜几点起床备课啊?”已成为了早晨大家打招呼的常见话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秉承材料学院“教,源于研,而重于研”的教学理念,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也看到收获,在教研项目、教改研究与改革论文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方面,在校级的教育先锋(姜鲁华教授)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另外,我们在专业培养模式中做出了大胆创新,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储能材料与器件、光电转化材料与器件和电催化三大板块,建立模块化课程群,实现纵向上从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实验教学到实践的不断深化,横向上兼顾模块内外课程之间的交叉与扩展,最终形成多维立体化的教学架构,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特色。年龄的接近使老师们在学生群体中更有亲和感,与学生的融洽关系也是一大特色。学术方面,老师和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早已将专业的各位老师视为家人一般;在文体活动中,师生默契的合作身影屡见不鲜,呈现出和谐的气氛。

“难缠”,这可能是新能源专业学生最大特点了。在课堂上,学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盲点,发现问题就穷根究底,课堂气氛活跃。在科研中,专业学生边做边学,上课和科研齐步走,实现学以致用。同时,在学校和中科院对本科生科研工作的一系列鼓励举措之下,同学们热情高涨。老师们经常感慨,新能源的本科生比研究生还活跃,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写科技论文的热情比老师们还要积极,课余时间都泡在实验室,搞得老师们天天被学生“追着上进”,一刻都不敢松懈。正是这种“精神,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学生。据统计,在校学生人均获得省级以上学科奖励2.5项,二年级以上学生人均主持国家级或中科院大学生科研项目0.5项。在整理考研信息时发现,我们的学生往往在考研复试中表现更加出色,录取率特别高。基于学生扎实的学术基础和研究生阶段一贯的优秀表现,现在很多知名高校研究所的老师都提前来“预定”研究生,抢生源大战一触即发。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八年来,秉承学院“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院训,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的走来,成长的道路上固然艰辛坎坷,但更多的是收获后的欣喜。我们懂得,未来会有更多挑战,更多责任,但我们不会畏惧,不言放弃。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在最美的时光遇到了你,我愿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你——致我会一直热爱并为之奋斗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