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大学子 >> 正文
    • 科大学子

王一帆团队:初心不改传帮带 红色薪火代代传

发布日期:2024-04-26

学通社记者 邱凌希 杜浩铭

2023年底,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和“黑科技”展示活动结果公布。由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王一帆同学担任负责人,公维瀚、马庆万、郑本禹、苗茜、王亚婷、崔家豪、李小康、赵梓清同学担任成员的“‘个十百千万’红色筑梦:传承红色基因,矢志接续奋斗”项目荣获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

望远能知风浪小 凌空始觉海波平

回望来时路,更绝长风浩荡。历经681天、6省18市、超千场交流宣讲、带动数万名青年赓续红色基因。团队成员通过访谈、座谈会、研学参观、走访调研等方式打造了以“个十百千万”为主线的红色文化传播新模式。红色故事渊远流长,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但要把大大小小的资料收集整理起来,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作。在路演的时候,参观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被项目中“个十百千万”的工作量所震撼,不禁发出“你们怎么可能完成?”的质疑。负责人王一帆在采访中说:“其实单看每一项工作都不难,难的是要把这些工作全部汇总到一起,用初心、匠心、恒心去完成这份任务,这也许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所在。”

项目最终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源于对细节的“反复推敲”,和对演示文稿的“数千次”打磨。来自不同学院的九个人怀着对红色文化的敬畏、对项目的初心和热忱,以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写就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他们会在每天下课后聚在一起,一坐就是数小时。马庆万回忆起那些奋斗的日夜时说:“每一页演示文稿都经过了我们的精心设计,大到整体结构的把控,小到用PS等软件一点点修整出来的阴影细节,我们要在演示文稿里面把这两年所做的事展示给大家看。内容需要有条理有章法的表现,而不是简单的堆砌。”一次次被否掉的演示文稿,让他们筋疲力尽,但每每想到无数烈士用鲜血铸就了今日的幸福生活,便铆足了干劲。这些红色精神滋养着他们,也让他们能够坚持到现在。指导老师于超对细节的把控十分严格,对于一页演示文稿反复细致“推敲”,精益求精,最后的演示文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时候我们自己看着演示文稿,都感到由衷的自豪。”

时间总是有限的,如何在竞赛和学习之间取得平衡是至关重要的。郑本禹强调,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竞赛中,可能会忽略学习,导致我们在学业上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反之,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可能会忽略竞赛,错失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王一帆补充道:“从项目开始,细碎的工作平常就会收集整理好,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这为后来的工作减少了很大的工作量。平时抓好课堂时间,课业知识学扎实了,复习时间也就没那么紧张了。同时因为项目跨越时间比较长,我们选择了在寒暑假集中精力奋斗,在有限的时间提高效率也是一种节约时间的方法。”

同舟共济扬帆起 乘风破浪万里航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成功的团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才能共同推动团队的成功。正如火焰需要不断的燃料供应才能保持燃烧一样,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团队的火焰越烧越高。“那个时候并没有想过要去拿个什么样的奖项来证明自己,只是想把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分享出来传播下去。”马庆万表示,在于老师召集之前,他们已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于超老师凝聚起了发自内心想做这件事的他们,大家发挥各自的优势,才收获了今天的成功。正是抱着这一份信念与坚持,我们才能够在长达2年的时间中齐心协力、合作共赢,取得成功。

团队当中的每个人分工明确,在各自的岗位上施展着专业特长。队伍中王一帆、公维瀚、马庆万、郑本禹是主创成员,他们四个成员主要把握项目整体思路方向,保证项目走在正确道路上,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更上一层楼”的方法。王一帆在校期间是学校广播站站长,丰厚的播音功底为她后来的宣讲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在本科毕业后其加入了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她说:“14岁就可以申请入团了,对于这些最年轻的团员,我们应从小抓起,才能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红色精神传承下去。”“这些孩子就是我们最好的听众。”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马庆万说。在西部的一年,他们深入红色基地,深掘红色文化内涵,深入展开实地调研,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郑本禹从大一开始在校团委担任助理,在校期间一直在做机电学院的红色精神宣讲并获批团中央专项。在宣讲过程中,他们发现单靠讲是很难将红色文化传播出去的,于是他们探索出了“听说读写看”五维的传播方式。“维数越多,同学们兴趣越大,在同样听懂的情况下,接受到的东西就越多,我们的工作就越有成效。”王一帆说,“这也是我们相对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做出的改变,是我们的创新所在。”其他成员也是“火力全开”,苗茜、李小康、崔家豪负责了所有视频的拍摄剪辑,演示文稿制作方面苗茜是主力军。郑本禹同时还负责KT版的制作,王亚婷和赵梓清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他们主要负责大量素材的整理与调研报告的校对。在这9个人的背后,还有于超老师为他们掌舵,助他们扬帆起航。

鲜衣怒马少年时 不负韶华行且知

大河泱泱,大江滂滂。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青年一代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马庆万说:“看到《觉醒年代》中那些进步青年以磅礴之力鼓动中国人民觉醒的时候,带给我们的激励和感动促使我们下定决心要做点事情,在新的时代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把红色文化的接力棒握在我们手中再传给更多的人。”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自我对于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和担当推动了项目想法的落地。“个十百千万”红色筑梦的项目在2021那一年正式开题,结合研究生支教团的经验,他们走访西部,把收集到的红色文化编绘成册、谱写成歌,将红色传奇讲给当地的孩子们听。王一帆说:“每一次讲授结束,孩子们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毅力。”

未来还在继续,他们步履不停。王一帆说:“我们把材料汇编成册,希望能以比赛为契机,为社会为祖国做些什么,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初心亦是如此,希望凝聚青年、动员青年、团结青年,不仅要让青年听我们讲,更希望未来能让青年自发去讲。”“我们想要推动项目用青年人的方式凝聚青年,把项目延续下去,不断赓续红色基因。”郑本禹在采访中说。

在路演当中,他们把红色精神牢记在心,在一个个通宵的夜晚,在一段段想要放弃的瓶颈期,在一次次站上路演舞台说出那句:“今天我们站在这里,这不仅是一次比赛、一次挑战,这更是一堂大思政课。在这个课堂里,我们不仅自己获得了提升,还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去上好这堂课,真正的把红色文化于大街小巷收集起来,又传播到千千万万青年心中。”

他们凝聚起火种,汇聚成熊熊火焰,现在这团火焰将愈烧愈旺,愈演愈烈,并且将吸引更多的火种投身其中,总有一天,他们将烧红这半边天。“个十百千万”传帮带,他们说到了也做到了,从形式的创新、数以万计资料的搜集、数千次的宣讲,用他们的力量带动了青年朋友们同上一门思政大课。王一帆说:“西部有很多的青年,被带动起来和我们一起去完成这个项目。未来也会有更多的青年去走访更多的地方,还有很多宝贵的红色文化等着更多的人去挖掘,等着更多的青年人去发现、去感受它的魅力。”

这是一个结束,标志着两年来的努力有了结果;同时也是一个“里程碑”似的新开始。他们正在诠释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青春风采。从一个短视频,到超千场交流宣讲,他们辐射数以万计的青年自觉用红色基因砥砺自己的志气、骨气、底气,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