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范 >> 正文

以热爱与责任 奔赴教育山海

发布日期:2025-09-15

——2025年部分新进教师畅谈职业理想、共话美好未来

化工学院 谭明慧

从科研院所到大学校园,虽仅数月,但我已积极投入到自身角色的转变中。从曾经终日与仪器、数据为伴到如今旁听课程、参与教研,我逐步熟悉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课堂提问也常打破我的思维定式,课后与他们的交流更让我重新理解知识传递的价值。这种从“独研”到“共享”的转变,让我深切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也更期待未来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共同成长。

教学科研方面,我始终以“服务国家需求、传承橡胶特色”为核心方向,围绕国家“双碳”战略与能源安全等重大需求,以能源催化为切入点,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准则:既紧跟国际前沿、推进理论创新,也依托“青科大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我坚信“教学相长”,常将现实需求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难题,并在互动中鼓励学生思考,实现教学研深度融合。

育人方面,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橡胶品格”为底色,引导学生塑造如橡胶般坚韧、包容的品质。在教学中融入价值引领,通过讲述行业前辈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科研指导中注重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明确未来方向。我将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追求来言传身教,与学生共建团结向上的团队氛围,努力培育德才兼备、为国家能源事业贡献力量的创新型人才。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先津

作为一名青科学子,在外求学多年,如今回到科大,回到高分子学院当老师,这对我而言是无以言表的喜悦。当然,还有些初为人师的忐忑。

重新回到科大校园,感受到的是青科大的精神内核和教书育人的宗旨从未改变,我将进一步领悟这种精神,带着自己在外求学的经验和成果,站上科大的讲台,像我的老师们一样“传道受业解惑”,以全新的身份再次成为“科大人”。

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既要仰望星空、追求真理,又要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伟大时代,我将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优质科研平台,以“四个面向”为指引,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秉持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勇攀科技高峰。我将努力做到: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深耕专业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注重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在科研道路上,我将始终牢记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机电工程学院 梁峰

自2002年踏入高校校园至今,我已在讲台上走过二十余载。回望这段岁月,从初登讲台时的忐忑,到如今的从容淡定;从备课、批改、辅导时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有条不紊,这一路既有辛酸与压力,也有收获与欣慰。看着学生们从第一堂课的青涩懵懂,到期末时的自信坚定,便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无论何人何业,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都需要磨砺,只要结果美好,便不负初心。哪怕是那门已讲授过无数遍的力学课程,每一次走上讲台前,我仍会反复构思,因为课堂上不仅有固定的教材内容,更有我的亲身经历与经验分享,这些都是因时而异的。我始终坚信,教育从来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学习、研究与人生经验的心灵分享。

反之,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精神面貌也深深影响着我。现代教育更应注重因材施教,因此,我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情绪反馈,以便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当我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点头微笑时,便知道我的讲解切中疑点;当疑惑的眼神与小声的讨论出现时,我也会及时反思改进,并积极引导他们讨论、思考。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心灵交流中,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让课堂始终保持温度与活力。

多年坚守,让我愈发坚定一个信念:教育是一段双向成长的旅程,我在陪伴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成就着更好的自己!

生物工程学院  张强

E375C

初入科大校园,校区内静谧雅致的环境、学生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以及同事们谦和专注的工作态度都令我印象深刻。古朴的校园与周边林立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使我真切感受到青科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活跃的创新氛围,也让我对在这里开启教育与科研的新征程充满信心与期待。

许多人将找到工作喻为“上岸”,而我更愿将加入青科大视作“从小船换至大船”——这不仅意味着平台的提升,也象征着要肩负起一份全新的责任。我将为更多学生的成长护航,与他们一同乘风破浪、共同前行。作为新晋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事业,需以耐心与真心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同时,教育事业也要求我们“打铁必须自身硬”,唯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助他们行稳致远。展望未来,我将以“教学相长”为教学理念,将前沿研究与基础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开放、互动、启发的新型课堂。在教育这场双向的馈赠中,以谦卑之心向前辈请教,以真诚之心与学生同行,在育人与自育中步履不停、不断成长。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谨以诚挚的敬意献给所有默默耕耘、孜孜不倦的教育工作者。愿我们不忘初心、共赴山海!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苗旺

作为青岛科技大学的一名新教师,我内心满是激动与感恩、敬畏与期待。我深知,“教师”给予我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走在崂山校区的林荫小道上,“明德、笃学、弘毅、拓新”的校训时常萦绕心头,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入职前就已听闻青科大的“橡胶品格”,它描摹出了一代代青科大人的精神底色。如今,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既为能站在前辈搭建的平台上施展所学而感到幸运,也为要接过传承使命的火炬而倍感振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已成为我的职业信仰与育人准则。未来,我会以严谨的态度深耕专业领域,把前沿知识融入课堂,让学生们感受科研魅力;更会以真诚的姿态走近学生,做他们求学路上的引路人、成长路上的同行者。我也期待向身边的前辈学习,在教学相长中打磨本领,在协同攻关中贡献力量,与各位同事一起,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青岛的海风里,散发着开放与进取的气息;青科大的校园中,涌动着创新与奋斗的活力。此刻,我已做好准备,以初心、匠心之姿奔赴山海。愿与各位志同道合者携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共同书写青科大的崭新辉煌篇章!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宋萧婷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了立德树人的新征程。于我而言,这是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更是一次从“被呵护者”到“守护者”的身份蜕变。

初为人师,我深刻体会到了“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学生的每一次互动、每一场探讨,都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传道受业解惑”的深刻内涵。教育是知识的传递、科研的探索,更是心灵的触碰、人格的塑造。我始终铭记,要用真诚沟通搭建信任桥梁,要用耐心引导激发创新火花,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展望未来,我将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要求自己:一方面,深耕教学,将科研理论与实践案例同步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用心育人,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做他们求学路上的引路人。

作为一名青科大人,我愿以真诚与专业,与学校同成长、与学子共奋进,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人才贡献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泽方

今年4月,我有幸加入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家庭,正式成为一名思政教师。

从学生到教师,不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责任的跃迁。课堂上的每一次讲授、课后的每一次交流,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考量。如今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与引导者,“教书育人”中包含的使命感远比想象中更沉重、珍贵。同时,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打破了我对教学的传统认知,同学们新奇的思路给了我很多启发,由此我意识到,好的教学模式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反馈不断调整,在“教”与“学”的磨合中,找到更适配的教学方法。

在未来,我会以谦逊之心深耕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认真打磨教案、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积极向资深教师学习,通过旁听课程的方式学习优秀的课堂设计。此外,我将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科研基础,争取在学科权威刊物上发表高质量论文。我会铭记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的心情,不忘初心,以热忱之心与学生共同进步!

法学院 谢帅

初为人师,最大的感悟是“教学相长”。在将知识倾囊相授的同时,学生们灵活的思维、真诚的反馈也不断滋养着我的成长,让我体会到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与其说我是讲授者,不如说是与学生共同探索法律世界的同行者。同时,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始终秉持平等、尊重的准则,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也珍视他们合理的自我意识。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我常被学生们的高能量感染,沉醉于教与学之间鲜活而双向的互动中。

从容完成角色转换的过程中,离不开学校和法学院领导、同事的帮助与支持。无论是学院精心组织的新教师培训,还是同事间共享的宝贵教学资源,都让我迅速融入这个追求卓越、互助共进的集体中。作为一名法学专业教师,对我来说,法学不只是一堆法律条文和案件判决,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股能让我们理性看待世界、温柔对待他人的力量。我特别希望,我的课堂不仅能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更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平正义理念的法治社会建设者。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感谢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培养平台,感谢同事们的携手相助,愿与各位同仁一道,在这片山海相映、多元共进的学术热土上,为培养卓越法治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国语学院 刘济超

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早在入职科大前,我便久闻其“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之美誉。如今以教师身份走进这所学校,昔日的憧憬化作朝夕相伴的日常,也让我更深刻地体悟到教师这份职业的责任与使命——不仅要坚守教育初心,更需依托自身专业素养,为学科发展多作贡献。

此前在南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学习、工作期间,我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际交流与翻译项目,在口译、笔译方面逐步探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翻译实践与教学迎来新变革,为此我选择前往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将人工智能辅助同声传译作为研究方向。当前,尽管ChatGPT、DeepSeek等智能模型正深刻影响着翻译行业,但国际会议口译工作仍以人类译员为核心,这让我更加明确,技术辅助是提升翻译质量与工作效率的必由之路,亦是我未来科研的重要方向。

初入外院大家庭时,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考验曾让我手忙脚乱,幸得领导、前辈与同事的关心帮助,我才得以渡过难关,在“累并快乐”的氛围中快速成长。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恰逢我开启执教新旅程之时,期盼能与各位同仁携手,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为学校语言与翻译学科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化工学院 陈祥艳

本科四年,青科大是我青春的起点。两年前,有幸重返母校任教,熟悉的校园让我倍感亲切,也成为我逐梦的新起点。化工学院是一个温暖而充满活力的大家庭,在这里,我真切感受到了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与支持。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凝聚力强、创新力足、昂扬向上的集体的一员,是我的幸运,更是我前行的动力。同时,我所在的研究团队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与引领,为我的职业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脚踏实地,紧跟学校的发展步伐,继续专注于教学与科研,真正服务于国家需求,为推动学校学科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我也将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愿在青科大这片沃土上,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