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特稿 >> 正文

【“教育家精神”大家谈】弘扬教育家精神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发布日期:2023-11-2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孟照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与会教师代表的信中,充分肯定了全国广大教师的重要贡献,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再到“经师”与“人师”相统一,“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一直到提出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对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为新时代教师队伍高标准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实践要求,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铸师魂、重师德、强师能,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追求,将践行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教书育人的行动自觉,担当好教育强国建设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铸师魂。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信仰,并能够将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理想信念是教师的精神支柱,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动力。有理想信念的老师会不断探索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采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师必先铸魂,要厚植家国情怀,培树坚定信仰。信仰只有在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出花。作为工科院校的教师,要坚守教育报国理想,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转化为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具体实践中,就是要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将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爱国情怀转化为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力量,扎根中国实际,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材料学院崔作林、张志焜两位老先生将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国家的纳米事业,在纳米技术研究方兴未艾之际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待遇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中,是胸怀“国之大者”,心有“大我”、胸怀大爱的具体表现。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重师德。为师者,当以德为先,“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广大教师要把秉承优良师德师风作为筑牢自我发展根基的第一要务,将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师德养分,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涵养深厚情怀,提升精神境界,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为祖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师的道德情操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具备高度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才能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在施教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到以身作则,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强师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广泛的教育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夯实内功底色,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学无止境,行以致远。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新任务新形势,面对学校提出的深化人才强校、构筑学科高峰、提升治理能力,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广大教师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克服本领恐慌,开拓创新,紧跟教育改革步伐,拓展学科发展前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潜心科研学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上下功夫,苦练内功,以自我能力的提升满足育人新要求。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用心关爱学生。教育是一项“仁而爱人”的事业,以爱育人是对教师的内在要求。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凝聚育人共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推动育人工作再深化、成效再提升。要以生为本,既要主动融入学生、贴近学生,又要真心帮助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贴心人、热心人。针对学生遇到的在课程修读、科学研究、就业规划、心理疏导、生活帮扶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时刻放在心上,做好帮扶,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当好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和铺路石。

教育事业任重道远,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积极探索育人新路径,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情怀、有健全人格、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