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特稿 >> 正文

【“教育家精神”大家谈】弘扬教育家精神 勇担躬耕教坛强国使命

发布日期:2023-11-08

党委教师工作部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各位老师,代表党中央,向他们和全国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信中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没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就谈不上报效祖国。如同黄大年精神激励着广大教师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原环境学院院长张军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心有大我”的楷模,他早在1988 年通过国家考试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从当时的青岛化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前身)赴英进修,毕业后因表现突出留任奥斯特大学的火灾研究中心研究员,2000年10月,在英国留学工作12年的张军,拒绝了奥斯特大学火灾研究中心的优厚待遇和主任教授的极力挽留,毅然带着多达400公斤的研究资料返回祖国、回到母校。回来后张军教授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在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研究一片空白、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从零开始筹建安全工程新专业,逐步建立了今天的环境学院,他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青岛市优秀党员、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广大教师应学习这种心系祖国、心系人民的朴素爱国情感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精神追求,以培养堪当栋梁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青科大力量。

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教师既要“言传”, 也要“身教”。吴其晔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四十年如一日,崇德修身,以德施教的“大先生”。《高分子材料流变学》一书是他讲了整整十年课程后,经反复研究、修订才出版,因为他认为做学问要经得住岁月的打磨和世人的考验,如今这本书已经由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审批成为全国百部研究生推荐使用教材。他曾一再强调:“大学老师要做一个讲道德的人,要做有骨气的老师,要用真才实学去折服学生,更要靠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他秉持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克己奉公的人生准则,打造出了一支高分子物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奠定了学校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学术领先地位,也是无数高分子材料领军人才的榜样典范,“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精品课程”“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等荣誉更是对他从教42年功勋的嘉奖。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弘扬高尚师德就是要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好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心灵成长的引路人。育人智慧既包含了育人品格,又包含了育人能力,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就是对育人智慧的精准阐释。今年,姜鲁华教授荣获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给广大教师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方面树立了榜样。姜鲁华教授始终秉持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理念,用自己的知识与热情点燃同学们心中的求知之火。她是孜孜以求“专啃硬骨头”的研究者,也是爱生如子的教育者,她扎根高校沃土,数十年如一日,精勤不倦,潜心育才。在工作中注重教研并举、教研融合,在本科教学中注重兴趣培养、知识提炼,对本科生开放课题组实验室,为高水平科研输送优秀后备人才,除了教好学生她还悉心指导团队青年教师的教书科研之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能源领域的领军人才,也因此荣获了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论文“高被引中国学者”等重要荣誉称号,入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榜单”。新时代广大教师应不断涵养育人智慧,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实践,努力争取培育好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

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无数的优秀教师秉持躬耕态度,激扬奋进的精神,以勤勉奉献为“强国有我”书写生动篇章,一直奋斗在“橡胶战线”40多年的老兵汪传生正是他们中的一员。汪传生教授致力于橡胶加工工程的基础理论、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开发,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为己任,深耕橡胶加工工程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教学以及产业化开发,突破多项橡胶领域技术难题,为我国橡胶工业高效、绿色制造作出了贡献,有力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提升了我国橡塑行业国际竞争力。在他看来,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作为党员有困难必须冲锋在前,更好发挥模范作用。多年来,他攻关求索,笃志创新,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和行业一等奖6项;获“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等重要荣誉奖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件、PCT专利7件、中国发明专利70余件;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4部。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增强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是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的核心要义。

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大学老师,要讲情怀、有温度,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王许云教授就是这样一位爱生如子的好老师,在处理繁忙的行政事务的同时,她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上,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常年奔波于四方、高密两校区,宁可自己累一点,也无怨无悔,乐在其中。她主动承担了高密校区大一新生的现代化工导论课程,给学生全方位介绍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同时承担了化工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大二、大三的化工原理课程等教学任务,她还自学了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伦理课程,为大四学生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工程伦理决策能力和职业美德。在她的努力下,2021年,高密校区化工系有108名学生考取研究生,一大批学生考取985、211名校。她善于在教书育人和教学管理中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能够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曾帮助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学生走出阴霾,用欣赏鼓励学生重拾信心。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王许云一样的好老师,他们爱教育、爱学生,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有的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有的不求回报、默默奉献……如春蚕,如蜡炬,诠释着人间大爱,共同构建了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精神底色。

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胸怀世界,放眼未来。一名优秀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今年教师节前夕,《师道》第三辑讲述了材料学院创始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纳米夫妇”崔作林和张志焜教授的感人故事。当年,两位先生一砖一瓦建起了攻关科研难关的实验室,视时间如生命,夜以继日在实验室埋头苦干。虽然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上精打细算到了近乎“抠门”的境地,但对自己的学生,却格外大方:当年他们把自己的科研奖励6万元拿出来设立了“纳米奖学金”,鼓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他们把自己最激情火热的年华奉献给了科大,引领着一个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张志焜教授在一次报告会上曾说:“人生是短暂的,因而要更加珍惜;人生要有远大目标,这就是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贡献应有的力量。”他们的精神引领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科大人,淬炼自己,献身教育,立德树人,开拓创新,用师德和师道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用知识和智慧启迪着学生的心灵和梦想,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